高中英语课堂活动:教师指令的设计与传达原则

新闻资讯2024-06-11 00:07佚名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除了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外,教师对课堂活动的指导也影响着课堂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学生的参与度。本文分析了课堂活动指导未能有效传达的原因,探讨了教学语言设计与传达的原则。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活动;教师指导;设计原则;沟通原则

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视角的英语学习活动,明确指出活动是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设计情境化、层次化、实效性的英语学习活动”。事实上,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一直都设计了很多活动,但很多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对于精心设计的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尤其是在活动开始阶段。大多数教师在备课阶段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课本阅读和活动设计上,这固然没错,但其实教师的课堂语言,尤其是活动指导,也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上海师范大学吴伟平副研究员、蔡龙泉教授(2015)引用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对教师课堂话语价值的评价: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可能相差20倍。 因此,当面对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反思自己设计的活动是否合理,还要反思自己课堂语言中活动指导的语言设计和沟通方式。

1. 指令未能有效传达的原因

1.1 教学方式的局限性

中学教师鼓励用英语授课,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是学生外语学习输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发生的社会环境”(刘乃梅,2006)。因此,教师用英语传达活动指令,学生倾听。然而,(2009)指出,当我们倾听时,我们会忽略、忘记、歪曲或误解我们所听到的75%的信息。即使在我们全神贯注的情况下,我们也无法长时间保持对所听到内容的100%吸收。因此,在现实课堂中,一定会有一些学生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忽略、忘记、歪曲或误解我们传达的活动指令,导致这些学生在活动开始时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1.2 教学语言效率低下

唐楠(2014)指出,课堂上教师使用的语言“不规范,随意性大”,“教师讲得太多,语言单调乏味”,此外,还存在教师语速过快、词汇或句子难度过大等问题,降低了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对教学语言的准确接收和理解。

2 教学语言设计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格赖斯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会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合作的目的。课堂教学活动其实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师设计课堂活动,向学生传达指令,学生配合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笔者将借用“合作原则”中的“方法原则”来阐述其对设计课堂教学语言的看法。

2.1 避免使用晦涩或含糊的语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与教师在研究或日常对话中使用的语言不同,教师在设计活动指令时,应注意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型,不要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词汇时,应优先选择常用词汇和基本词汇,少选择专业词汇和生僻词汇。在与学生的长期接触中,教师还可以保持某些常用活动指令的一致性,以提高学生接收活动指令的效率。例如,“违反规则”这个短语在活动中经常使用,教师使用时,学生就能顺畅地理解,没必要使用大多数学生不太熟悉的词汇。

2.2 句子尽量简短

课堂活动指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知道如何开展活动。“清晰易懂的教学指示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郭红梅,2018)。因此,教师也要注意句型的选择,尽量简洁,不要使用过于复杂的结构。例如省略if的虚拟条件句,我认为在活动指示中没有必要使用,因为学生尤其是高一、高二的学生,阅读此类结构可能没有困难,但当他们依靠听输入活动指示时,很容易误解老师传达的信息。

2.3 注重逻辑性和有序性

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肯定了教师话语的逻辑性和有序性的重要作用。“如果教师的话语清晰、逻辑性强、连贯性强,说话的目的明确,那么教师的话语就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反之,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程晓堂,2008)。在课堂活动本身符合教学目标、学习条件,且具有操作性的前提下,教师的课堂活动指令也可以按照活动步骤进行设计,这样教师容易把握逻辑性和有序性,学生也能够更顺畅地接受。但活动步骤并不等同于课堂活动指令。

3 教学语言沟通原则

3.1 减少干扰

在传达指示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一切可能干扰学生理解指示的因素的影响。例如,活动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材料、工具等物品与活动密切相关,但如果教师在发布活动指示的同时进行分发,看似节省时间,实际上学生的注意力会转移到所分发的物品上,对活动指示的理解和吸收就会打折扣,势必影响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可以在活动指示发布后再分发相关物品,例如,教师在发布活动指示时,使用了某个单词或短语,然后对这个单词或短语的用法进行解释,这种做法也会干扰学生对活动指示的理解,即使这个单词或短语必须解释,在发布活动指示前进行解释更为合适。

3.2 控制语速

吴伟平副研究员和蔡龙泉教授在文章中提到了格里菲斯的观点,认为“教师的语速和停顿控制影响学生的理解”。活动指令的有效传达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如此重要的环节中传达英语,教师不妨将语速放慢一些,在指令的关键点处稍作停顿,确保学生有效理解活动指令,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注意语气

如上所述,课堂活动指示使用的句子应该尽量简短,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某些教师所说,所有的活动指示都应该是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句子并不合适,因为命令的语气让人感觉僵硬,容易产生恐惧感。陈春兰(2013)认为,在高中课堂中,应该减少直接的命令式指示,增加非命令式的间接指示。在高中课堂中,教师希望获得学生的认可与配合,而这仅靠强硬的命令是无法实现的。教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语气和语调,让学生感到友好,愿意配合课堂活动。

3.4 使用资源

在传达指示时,教师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指示。教师可以将一些主要步骤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对于那些将在一段时间内课堂上进行的活动,教师也可以将步骤打印出来,以文字材料的形式交给学生。如果在第一次活动中解释清楚,那么当以后再次进行这样的活动时,学生自然就会知道如何配合老师完成活动。

4 总结

课堂活动的成败,除了活动本身的设计外,与教学语言的设计、传达方式息息相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留意这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甚至可以在教案中呈现教学语言,先检查教学的语言、句型、逻辑和顺序,并在传达教学时留意师生的合作关系。

参考: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3.

[2]吴伟平,蔡龙泉.国外TESOL教师课堂话语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11:52-59.

[3]刘乃梅.论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教育与职业,2006,17:137-139.

[4]汤楠.重视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的运用——努力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J].海外英语,2014,(15):92-93.

[5]郭红梅. 论有效的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J].海外英语,2018,(1):89-90.

[6]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逻辑性与连贯性[J].基础英语教育,2008,(6):3-9.

[7]陈春兰.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有效运用[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5):56-58。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