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朱自清:领略浪漫异域风情,探索别致水上城市

新闻资讯2024-06-10 10:02佚名

威尼斯是朱自清散文集《思绪漫步》第三卷的第一篇,读了这篇文章,让人对威尼斯的浪漫异域风情更加向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威尼斯(朱自清)

威尼斯是个很独特的地方,一出火车站,你就会立刻感觉到这里没有汽车,去任何地方,要么坐轮船,要么租贡多拉。大运河像一个倒S形贯穿威尼斯,就是主干道,还有418条小运河,就是小巷子。船就像公交车,在主干道上行驶;“贡多拉”是一种小型划艇,是威尼斯独有的,可以到处去。威尼斯不是没有桥,有378座桥,只要不怕拐弯,不用下河就能到任何地方。但船上的人还是很多,“贡多拉”的生意似乎还不错。

威尼斯是一座“海上之城”,是意大利半岛东北角的一组小岛群,与亚得里亚海仅一沙洲之隔。从圣马可广场的钟楼上望去,一簇簇花儿在绿波中摇曳。远处,水天相接,一望无际。这里没有煤烟,天空清澈;在温和的阳光下,万物显得透明。中国人来到这里,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初夏从北欧而来的人,还能在这里看到春天的清晰剪影。海水绿得浑厚,让人如入梦境。

威尼斯不仅美丽,你只要在圣马可广场走一走就知道了。这个广场的南面是一条运河;广场的东南方是远远就能看见的钟楼。这里是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也是最宏伟庄严的地方。除西边外,所有的建筑都有300多年的历史。东边中间是圣马可教堂,有800到900年的历史——钟楼就在它的右边。右边是“新总督署”;教堂左边是“旧总督署”。这两排建筑的下层现在都是商铺。商铺前是一条长长的走廊,整天人来人往。教堂旁边,直伸到运河边的是王子的府邸;这一半属于小广场,另一半属于运河。圣马可教堂是广场的主人。它建于11世纪。 它原本是拜占庭式风格,以直线条为主要特征。14世纪增加了尖拱等戈西普式装饰;17世纪又增加了栏杆等文艺复兴式装饰。因此,它既庄严又华丽;这就是威尼斯美丽的颈部。教堂的天花板和墙壁上布满了用碎玻璃制成的绘画,可能是用真实的金色作为背景,还有蓝色或红色的圣灵图像。这些图像非常庄严。教堂的地板是用大理石铺成的,有各种颜色和图案。在那种宽敞而黑暗的氛围中,你会感觉到威严和庄严。教堂左右两排建筑风格不同,不对称;钟楼高322英尺,也偏向一侧。但这两排房屋都是三层楼,有许多拱门,与教堂的立面和穹顶正好成比例;而且它们都是用白色的石头砌成的,这让教堂更加宏伟。 教堂的右侧是通往运河的道路,是一个小小的广场,原本看起来很宽敞,钟楼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就像我们剧里的将军出场时身后总有一面旗帜一样,这个广场上的建筑节奏其实很和谐。18世纪意大利卡纳莱托画派专门画威尼斯的建筑,很多都是以这个广场为题材。德国德累斯顿学院有几张画,确实不错。

宅邸内有许多名人的壁画和天花板画,最著名的是丁托列托的巨幅画作《天堂》(16世纪);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筑价值。这所房子在运河边的存在,为它增添了不少色彩。它完全是左派风格;建造始于9世纪初,此后屡遭火灾损毁,多次重建。据说现在的风格还是原来的风格。最美的是它的西南和两面;西南斜对着圣马可广场,南面靠着运河。从运河上看它,真的像一幅画。它也有三层:下面两层是尖拱,一眼望去,有无数的柱子。最底层的拱门简单而稀疏,仿佛是承重的;上面一层则密集得多,是用来装饰的;再上一层就更简单了,全部是整面墙。 墙壁用白色和玫瑰红色的大理石拼成简单的方形图案,像阳光下的少女般明亮。威尼斯真是个用色高手。从运河望向这座房子,仿佛置身于水中。下面两层是精致的框架,上面一层是房子;这是非常巧妙的结构,再加上明亮典雅的色彩,让人觉得朦胧。宫殿后面有一座叹息桥;在过去,一边是监狱,另一边是法庭,犯人要经过这里进行审讯,因此得名。拜伦曾在诗中歌颂过这一点,因此流传开来,但其实这只是现代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非常有名。那是一首抒情歌曲,夜晚在人们的窗下随意唱起。但运河里也有夜曲:夜晚,在圣马可广场的河边,可以看到河里有红色和绿色的纸球,那是唱夜曲的船只。雇一艘“贡多拉”划过去,停在船旁。船在水中央,两边的“贡多拉”在波浪中排成一排,像两只翅膀。有男男女女在唱歌,围坐在一张桌子旁,轮到自己时,就站起来唱歌,伴着音乐。歌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语据说是最纯正、最清晰的。听起来确实有些突兀,尤其是对女人来说——意大利的歌女是出了名的。音乐节奏密集,声音激昂,大概就是现在最流行的“爵士乐”。 在微微摇曳的红绿灯火下,颤抖的声音让运河上朦胧的夜色似乎染上了玫瑰色。唱了几首歌后,船上有人过来把斗笠倒过来收钱,数额随意。如果不想听,可以去第二个地方。这个地方有点像昔日的秦淮河,不过秦淮河热闹得多。

从圣马可广场往西北走,有两座在艺术上非常重要的教堂。一座是圣洛可教堂,旁边是一所房子,墙上和屋顶上全是画作。房子上下三间房,一共挂着62幅画作,都是丁托列托的作品。房子里很暗,只有早上才能看得清楚。丁托列托作画时因地制宜,多是画粗略的草图,用阴影,让人觉得画作经过深思熟虑。《十字架》这幅画在楼上的小房间里,是最有力度的。圣洛可教堂附近是弗拉里教堂,这里有大画家铁琴(16世纪)和现代雕塑家卡努瓦(17世纪)的纪念碑。卡努瓦的很巧妙,看起来像是自己做的;铁琴的很宏伟,完成于19世纪中叶。他的《圣母升天》悬挂在祭坛后面。 朱红色和明亮的蓝色色彩十分鲜艳,整幅画如风吹水面般流动。贝里尼(15世纪)”

圣母玛利亚也是他的代表作。这座教堂里还有其他的画作。

从圣马可广场沿河往东走,有一座公园。从1895年开始,每两年这里都会举办一次国际美术展览会,今年是第十八届,共有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西班牙、丹麦、法国、英国、奥地利、苏联、美国、匈牙利、瑞士、波兰等十三个国家参展。当然意大利的作品最多,种类极其繁多。可以看到未来派、立体派的绘画和雕塑,还有很多其他难以描述的新颖作品。色彩鲜艳,让人眼前一亮,建筑也很新颖,简洁而不冗长,令人耳目一新。苏联的作品并不多。

大概是描绘工农生活,基调庄严、欢乐,用色也鲜艳,但显然没有花太多心思在艺术上,风格朴实,不在牛角里寻找新意。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雕花皮具等都是名品,款式优雅大方,锦缎丝绸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都是名家杰作的微缩模型,出自名家之手的也很有品味。

朱自清名作赏析:威尼斯

耿光毅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

威尼斯,这座举世闻名的城市,曾被许多人书写、描绘、拍摄过。要突破他人的刻板印象,重现这座城市的美丽风光,我们需要找到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朱自清的游记《威尼斯》将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与旅行路线融为一体,再现了一幅新的艺术景象。

文章采用风情与游历双线重叠的手法,时而游历,时而风景,散落重叠,穿插交融,重构一种和谐之美。

让我们跟随文章的线索,跨越时空,梦游威尼斯。

本文以空间转移为导向,时间线只是一种陪衬和点缀,仿佛在提醒你明亮的白天已经过去,朦胧的夜幕已经开始降临。至于空间的线索,则完全是按照旅游的习惯展开的。离开威尼斯火车站后,作者先为我们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全貌和总体布局,然后带领我们进入威尼斯最著名的圣马可广场。它南临大运河,东面正中是圣马可教堂,右侧矗立着一座钟楼。教堂旁边,依运河而建的是公爵府邸,这里是威尼斯最热闹、最宏伟、最庄严的地方。圣马可教堂建于11世纪,距今已有800至900年的历史,拜占庭式的中央穹顶结构与哥特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线条轻盈,造型优美,东西方艺术交融,庄严华丽。 教堂的屋顶和墙壁上镶满了金色纹理上用碎玻璃拼成的画作,光彩夺目,金碧辉煌。圣母像的颜色要么是蓝色,要么是红色,显得无比庄严。地面铺满了各种颜色和图案的大理石,在宽敞幽暗的氛围中,更显得雄伟庄严。教堂左右两边是两排三层建筑,风格独特,不对称。白色的石拱门刚好与教堂的立面和圆颈成比例,更加凸显了教堂的超然与庄严。教堂的右侧是一片宽敞的小广场,钟楼刚好填补了这个空隙,占尽了一方的便宜。整个广场的建筑既有韵律的起伏,又十分对称和谐,可以说是意大利建筑史上的杰作。 作者从外到内、从内到外,有序地描写了圣马可教堂及其附属建筑的壮观景象,层次感很强。

沿着教堂往右走,就是建在运河边的公爵宫,它最著名的壁画和屋顶彩画有丁托列托的《天堂》,用笔大胆,构图宏伟,色彩明亮,画面动人,开启了巴洛克风格。当然,最可贵的还是公爵宫的哥特式建筑。它共有三层,下面两层由尖拱和柱子组成,底层拱门简洁宽阔,中层相对密集,顶层更加简单,除了稀疏的门窗外,没有一根柱子。整面墙面由白色和玫瑰红色的大理石以简单的方形图案铺砌而成,如阳光下的少女般明艳,典型的意大利风格。从运河边望向这座建筑,仿佛置身于水中,又仿佛置身于画中。精致的基座框架,精巧的房屋结构,明亮典雅的色彩,让人心神迷离,如梦如幻。 如果说作者突出了圣马可教堂建筑群宏伟庄严的外观,那种雄浑动人的力量,那么亲王宫则更注重画卷般如诗如画的意境和诗意朦胧的美感。两相比较,各具特色,形象鲜明。至于圣马可广场西北的另外两座著名教堂的介绍,作者则采取了粗犷的写法,侧重介绍绘画艺术的成就,如丁托列托的《耶稣受难图》、卡诺瓦的《圣母升天图》、贝里尼的《圣母像》。

如果我们按照作者的叙述,把这些空间建筑按照文中描述的顺序和位置排列起来,我们就能轻松地抄出一张以圣马可广场为中心的威尼斯主要景点的旅游地图,而且准确清晰。这只能归功于作者严谨而规范的逻辑叙述。

在条理清晰、层次丰富的游记中,文章还介绍了威尼斯的风土人情和风景,展现了作者在建筑、造型、绘画、音乐、工艺、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渊博知识和深厚造诣。

首先是它的水色。威尼斯是一座“海上之城”,大运河如倒S形贯穿全城,河流代替街道,小水道犹如北京的小巷。大小水道互通,船只和“贡多拉”(一种划艇)在运河中自由徜徉,令人心旷神怡。威尼斯有许多桥梁,桥与桥相连,通向四面八方,不用顺流而下,就能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清澈透明的碧绿水面倒映着哥特式建筑的光影,半明半暗,犹如一幅油画。中国人立刻回想起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从文化、风俗习惯上看,各民族之间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江南更有东方韵味罢了。

第二是它的艺术氛围。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意大利在音乐、绘画、工艺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作者描写了威尼斯最迷人的夜景,大运河上回荡着抒情的小夜曲。文章先描写了夜曲的前奏:歌声在每家每户的窗下飘荡。然后引入了主乐章。运河上有专门用来唱夜曲的船,上面装饰着红、绿、黄三色纸球灯。两边有“贡多拉”,歌手们围坐在桌子旁,有男有女,轮到自己时,就站起来唱。旁边还有音乐。颇像如今流行的“卡拉OK”。歌词自然是最纯正、最清晰的意大利声音。当然,乐章的主旋律必须由意大利歌女演唱,她们是享誉世界的歌星。 唱完几首歌,船上的人就会过来捧着斗笠收钱,收多少钱由你决定。如果你不想听了,“贡多拉”就会摇到其他地方。跟江南名胜秦淮河的景象很像。只不过秦淮河整晚都充满音乐声,更显迷人。

威尼斯每两年还会举办一次国际艺术展,汇聚了欧美最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各式各样的现代作品随处可见,新颖得让人眼前一亮,却又数不过来。还有玻璃器皿、雕花皮具、大理石雕像等,都是威尼斯的名产。作者在结尾处对绘画和工艺制作艺术的简要描述恰到好处,使文章整体叙述更加细致有序,突出重点。

扩展你的知识:

朱自清(1899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子华,又号求是、佩娴。现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的祖父朱泽禹,又名菊坡,原姓禹,因承袭朱氏而改姓。他为人谨小慎微,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巡抚十余年。其父名鸿钧,字小坡。与秀才周氏结为俸禄。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到扬州府邵伯镇赴任。两年后,全家迁往扬州市,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的妻子名叫陈竹音,他年少时就读于私塾,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1912年,朱自清入读高小。他在扬州生活了13年,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对这段古城生活的感受微妙而复杂。或许是因为生活太过单调,他后来曾说童年的记忆只是“薄薄的影子”,“像被洪水冲刷过,孤独得令人震惊!”然而,在漫长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童年毕竟是起点的“驿站”。

扬州是一座美丽的文化名城,湖光山色秀丽,风景宜人。许多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在此流连忘返,探幽探幽,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气势磅礴的诗篇。扬州又是一座英雄的历史名城,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上,写下了无数光辉篇章,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秀美风光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无形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的气质,培养了他平和正直的性格和对自然之美的兴趣。扬州的秀美山水如雨露滋润着他的心灵,哺育着他的情怀,丰富着他的想象,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满诗情画意。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创作的《小人儿,睡觉吧》是他现代诗的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与者,受五四运动的影响走上了文学道路。毛泽东曾称赞朱自清的骨气,说他“身患重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江浙一带中学任教,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这是现代诗歌诞生时期最早的诗歌杂志。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此时,他还创作了《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等优美的散文。1925年8月,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1931年,他留学英国,游历欧洲。回国后,他写了《欧洲游记杂记》。1932年9月,他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校南迁昆明朱自清的春原文,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学研究》等课程。在此期间,他创作了散文《语义的影子》。 1946年,他从昆明回到北京,出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签署《十三教授宣言》。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晚年的朱自清患上了严重的胃病,每月的工资只够买三袋面粉,根本不够一家12口人吃,更别说治病的钱了。

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实行援日政策。一天,吴晗让朱自清签署《抗议美国援日政策,拒绝接受美援面粉》的宣言。他坚决签字,并说:“我宁愿贫病交加而死,也不愿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当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京贫病交加中去世。临终前,他对妻子说:“我签了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我们一家以后再也不买国民党定量配给的美国面粉了。”朱自清身患重病,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美国的“救济粮”,显示出了中国人民的骨气。朱自清病逝后,葬于香山附近的万安公墓,墓碑上刻有“清华大学朱自清教授之墓”。 1990年,妻子陈竹音去世,与丈夫合葬。

朱自清走上文学道路,最初以诗歌成名,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录于《雪晨》《痕迹》中。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他致力于散文写作,写了《背影》《欧洲游记》《我和你》《伦敦笔记》等散文集和《标准与尺度》《雅俗论》等杂文。其散文有山水写、游记写、抒情写、杂文等。先以《桨声灯影秦淮》《荷塘月色》等细腻流畅的山水写,展现了白话文学的成就; 随后,他又以《背影》《孩子们》《致我死去的妻子》等抒情性极强的作品,建立了既优雅自然又亲切的“对话式”散文的典范;最后,他又以细腻有趣的杂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为建设朴素、抒情、自然的现代语言散文作出了贡献。

朱自清作为学者,在诗歌理论研究、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文学史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均有建树,著作有《新诗杂谈》、《诗言志》、《经常常话》、《语文教学》(与叶圣陶合著)、讲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纲要》等,作品收录于《朱自清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朱自清一生勤奋好学,著有诗歌、散文、评论和学术研究等著作26部,共计200余万字。遗作收录于《朱自清文集》、《朱自清诗文选》。

【朱自清《威尼斯》阅读与欣赏】相关文章: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欣赏04-15

朱自清《背影》原文及欣赏11-20

朱自清《背影》原文赏析10-02

梁实秋《勤奋》读书训练及原文赏析12-23

白居易《望月怀古》读后感11-19

《木兰辞》原文阅读练习及翻译12-11

《西林壁铭》原文、阅读练习及欣赏11-17

朱自清·回眸阅读与解答11-19

《钱塘湖春游》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11-18

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11-03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