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码住

新闻资讯2024-05-29 06:02佚名

如今旅游业越来越火爆,导游的需求量也大增,吸引了不少人报考导游证考试。不过想要顺利通过考试,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以下是2021年导游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学(一),请牢记。

温馨提示:免费预约短信提醒,我们将向您发送短信告知2021年导游员证考试的报名时间、考试时间等相关信息。

2021导游员资格证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复习资料:佛教(一)

一、印度佛教创立与发展简史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创立最早。创始人名叫悉达多,姓乔达摩,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释迦牟尼与中国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时期,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果德附近)净饭王的王子,母亲是摩耶夫人。相传他出生于蓝毗尼园。释迦牟尼长大后,深感世间苦难,于是在29岁时出家修行6年。 35岁时,他认识到苦行并不是获得解脱的途径,于是放弃修行,到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打坐,思索人生的真谛,终于在一天晚上大彻大悟,成佛了。得道后,他先在鹿野苑转法轮,弘扬佛法。经过45年的弘法,他在拘尸那罗逝世(涅槃),享年80岁。释迦牟尼诞生地蓝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成道地菩提伽耶、首次弘法地鹿野苑、涅槃地拘尸那罗,是举世闻名的佛祖四大圣地。

佛教在发源地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约有1800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为三个600年。前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和小乘佛教时期;中间600年为大乘佛教时期;后600年为金刚乘佛教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和小乘佛教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

这一时期前二百年为原始佛教阶段,后四百年为宗派佛教阶段。前二百年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弟子弘扬佛教的阶段。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多次集会,对原始佛教的教义、戒律产生争论,后来分裂为两大派:较为传统的一派称为小乘佛教,主张改革的一派称为大乘佛教。

2. 大乘佛教时期(1世纪中叶至7世纪)

这一时期,由大众部佛教演变而来的大乘佛教在印度迅速发展,其传教区域也随之扩大。原来的上座部佛教被贬称为小乘佛教(“乘”本意为“乘”)。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世界皆有佛,修行果位分为阿罗汉、菩萨、佛三个层次,修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本宗提倡菩萨行及“菩萨行”(即通过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修行来获得自我解脱)。

小乘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其基本理论和修行体系与原始佛教尚近。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一尊佛,即释迦牟尼,教义强调自我解脱,最高修行境界为罗汉。“小乘”原为大乘佛教的贬义,现代学者仍习惯使用大乘、小乘等词,但已无褒贬之意。

3. 密宗时期(7-12世纪)

这一时期,密宗在印度佛教中占据主导地位,独占鳌头。印度密宗是一些大乘佛教宗派吸收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元素和民间对神的信仰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宗教形式,其特点是法术、仪式高度组织化,世俗信仰浓厚。密宗自称以法身佛毗卢遮那如来深奥秘密的教法为教,是“真正”的教法,故称密宗。相对地,其他大乘宗派则被称为显宗(显教),以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的各种经典为教法。

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入侵,佛教基本被驱逐出印度。

2. 佛教的传播

一、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从世界范围看,佛教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三条路线。

1. 北方佛教

它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它以大乘佛教为主,但也包括密宗。其经书以中文为主,又称汉传佛教。

2. 小乘佛教

它由古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南亚、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小乘佛教(南传佛教)为主,其经书以巴利语为主,又称巴利佛教。

3.藏传佛教

它是印度密宗与西藏苯教融合而形成的具有藏族特色的佛教,流传于中国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及俄罗斯的不丹、尼泊尔、蒙古、布里亚特等国,近年来在欧美也有广泛传播,其经典为藏文,故又称藏传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中国佛教涵盖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完整继承了印度佛教三个时期。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经也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于印度,发展于中国。

一、汉族地区的佛教

西汉哀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二年),大月氏王使者义存向汉人博士景禄口授佛经,这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这个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标志,被称为“义存说经”。199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周年。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翻译、创制、融合三个阶段。

(1)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传播阶段。中国翻译了大量的佛经,研习佛学之风盛行。

(2)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创造阶段和鼎盛时期。中国僧人根据一些印度佛教经典,自成流派,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三论、天台、华严、法相、律宗、净土、禅宗、真言宗八大宗派。这一时期被称为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充分发挥了中国人的创造性和佛教内部各宗派的协调性,但与中国固有思想的协调性不够,出现了佛教与儒、道两家对立多于融合的局面。

(3)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处于融合阶段。在这900年间,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入。一方面,佛教在“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下与儒教、道教融合成为佛教;另一方面,佛教借助文学、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导游证考试试题,成为民俗风情、民族心理和思维乃至语言材料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元明清时期,汉族精英佛教停滞衰落,而民间佛教则大有发展,出现了“家家有观音,户户有阿弥陀佛”的局面。从宗派来看,禅宗和净土宗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民间宗派,其他宗派逐渐衰落。

净土宗以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修行,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阿弥陀佛为教主,观世音菩萨为左侍,大势至菩萨为右侍),法门最简便,所以在民间影响最大​​。禅宗是纯粹的汉传佛教,以开悟众生心本源(佛性)为目标。禅宗视达摩为始祖,五祖弘忍创立“东山法门”,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弘忍的两大弟子神秀、惠能均出自弘忍,后又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神秀一派很快衰落,南派惠能一派成为禅宗的主流,后来发展为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根,合称禅宗五宗。 禅宗是我国佛教派别最多的宗派,也是中国佛教中历史最悠久、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最广泛的宗派。

近代中国佛教,除少数律宗寺院(律宗)和讲经院(天台宗)外,几乎全部都是禅宗寺院。大部分禅宗寺院属于临济宗,少数属于曹洞宗。在修行上,禅僧都是“禅净并修”,禅宗和净土宗的界限已经变得非常模糊。

2. 云南的小乘佛教

云南小乘佛教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等地,为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部分佤族等民族所信仰,信徒达70余万人。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主要有两条路线,总体上讲,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受泰国佛教影响较大,德宏小乘佛教受缅甸佛教影响较大。西双版纳小乘佛教兴起于隋唐,发展于宋代,元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德宏小乘佛教约在16世纪中叶从缅甸传入。

小乘佛教保持了早期佛教恪守戒律、精进修行的传统,供奉佛牙、佛塔、菩提树等释迦牟尼舍利,特别注重冥想和早期佛教的一些戒律。

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民族的文化、政治生活和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傣族和布朗族的男孩至今仍遵循古老的传统,10岁左右由父母送进寺庙,剃度出家,在寺庙里学习文化知识,18岁左右出家还俗。有的自愿留在寺庙深造,按照僧人的等级晋升为正式僧人。没有当过和尚的男子会被人瞧不起。

3.藏传佛教

佛教传入西藏前,藏族人民信仰原始苯教。藏传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传播高潮,即早期传播期和晚期传播期。其中,公元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中叶的200多年为早期传播期,佛教由印度和汉地传入西藏,为藏传佛教的形成期。公元841年,吐玛藏王朗达玛废佛,佛教传播中断136年。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的400多年为晚期传播期,佛教再次由印度传入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兴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教派。

藏传佛教源于印度,但吸收了原苯教的一些神祇和仪轨。在教义上,兼容大乘、小乘,以大乘为主;大乘显密并修,先显后密,以最高的瑜伽密教为最高修行秩序,形成藏传佛教。咒语、对喇嘛的超然尊重、活佛转世思想、政教结合是藏传佛教的四大特点。

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所谓“活佛”是汉族称谓,藏语为“珠古”,意为神佛的化身。根据藏传佛教的说法,活佛圆寂后,其灵魂会转世为另一个肉身,即转世灵童。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正式册封宗喀巴的第二代弟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从此两大活佛转世制度正式形成。历代活佛转世都要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

藏传佛教有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因该教派僧人身穿红色袈裟、裙裟、帽袈裟,俗称红教;萨迦派:因该教派寺庙墙壁上绘有象征文殊、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图案,俗称花教;噶举派:因该教派僧人身穿白色裙裟、上衣,俗称白教;格鲁派:因该教派僧人头戴黄色桃形帽,俗称黄教。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因该教派僧人身穿黑色袈裟,俗称黑教,合称为西藏五大教派。格鲁派(黄教)是15世纪初由宗喀巴创立的一个教派。 其后裔弟子形成了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体系,由于明清两朝的册封和扶持,格鲁派成为西藏执政和影响最大的教派。

3. 佛教教义

四圣谛是佛教各宗派公认的基本教义。所谓“谛”即“真理”。四圣谛又称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集谛阐明了生命的本质和形成的原因;灭谛、道谛指明了生命解脱的归宿和道路。

1. 苦难的真相

就是把社会生活判定为“苦”,没有任何幸福和快乐。人生的苦,有很多种,有“生”、“老”、“病”、“死”(佛经有四苦、五苦、八苦、九苦等分类),烦恼有108种。

2. 苦难的真相

它是对痛苦烦恼根源的分析,大致可以归纳为“五蕴聚说”、“十二因缘说”和“果报再生说”。《四谛经》则认为“处处求乐”是痛苦的根源。

佛陀根据“五蕴合一”的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众生”(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众生)都是由色蕴(或称“五蕴”)所构成的(其中“色蕴”又包括“四大”——风、火、水、地等)。由于众生只是“五蕴”的聚合体,是多种因素的集合,所以众生本身并不是独立恒常的实体,没有单独的“自性”(此即所谓“诸法无我”);众生和世间万物都处于无休止的变化之中(此即所谓“诸法无常”)。“五蕴合一”构成了佛教空性观的主要内容。

“十二因缘”理论中,涉及的因果链条,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今生的果,必有前世的烦恼,而今生的烦恼,也必然导致来世的果。前世的行为,决定了今生的境遇;今生的行为,决定了来世的境遇,这就是因果法则。能导致果因的行为,就叫做“业”。“业”分为身业(行为)、语业(言语)、意业(思想)三类,即人类一切身心活动。任何思想、行为,都会给行为人本人带来一定的后果(报应或业力)。

按照“因果轮回”说,按照善恶因果、罪福因果的规律,众生(生物)在“六道”中循环往复,即天道(仙道)、人道、阿修罗道(专门与神仙争斗的一类生命)、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形成六道轮回。

3. 灭绝的真相

佛教的最高理想是涅槃。“涅槃”是梵语的音译,意为“灭度”、“圆满”。涅槃的根本特征是达到断除一切“烦恼”、超越时空、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

(四)道谛

它是解脱之道,是涅槃的修行方法。主要由“六波罗蜜”和“八正道”组成。“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由于佛教世俗化,大部分佛教徒倾向于通过简单的方法(如禅宗、净土宗)寻求解脱。“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即寂静”被称为“三法印”(即佛教的特质)。当代中国佛教界把佛教的宗旨概括为“除诸恶、行诸善、庄严国家、利益众生”。

以上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年导游员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员基础知识:佛教(一)》复习资料,小编还为大家整理了2021年导游员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真题解析等备考资料,大家可以点击下方按钮免费下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