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据日本经典《古言拾遗》记载,“在古代世界,没有文字但是日语,文字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无论贵贱,老幼,文字都是由口耳相传的。代代相传,从未被遗忘。” 也就是说,日本人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了古代的东西。 被保留。
*海报由作者在大阪城城外拍摄
为什么世界上除了日本以外没有任何国家或民族使用日语? 日语是土生土长的,还是在外语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各国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至少一个世纪的研究,至今仍没有定论。 但有一个共识:日语不是母语,而是受到南北语系的影响,特别是南方的泰米尔语系和北方的阿尔泰语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因此,日语也是一种粘着语。 附着语的特点是通过词尾和句尾的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 句子不是按主、谓、宾的顺序排列,而是按主、宾、谓的顺序排列,谓语在句末。 (学过日语的应该最明白这一点)
汉语是一门孤立的语言,至少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顺序非常重要。 例如,“她爱我”和“我爱她”是相同的三个词,但顺序不同,含义完全不同。 其次,同音词较多。 例如,周公姓“姬”,名“旦”,与“蛋”读音相同; “教授”与“召唤野兽”读音相同。 也就是说,日语和汉语属于两大体系,并不是同一类型。
*无处不在的汉字,拍摄于伏见稻荷大社
那么,为什么日语中有这么多汉字呢? 必须强调的是,日语和汉语不是同一类型,但日语是从汉语衍生而来的。 因为日语是在汉语的改造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日语的书写方式主要有三种:汉字、平假名 () 和片假名 ()。 “假名”是在吸收和学习汉字的读音、书写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 “假名”与“真名”(汉字)相对。 “假”是“借”的意思,“名”是“词”的意思。 “假名”是“借用词”。 那么,“真名”(汉字)是如何、以何种方式被日本借用的呢?
*假名,即借用词
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华人移民日本,成为“归化人”。 当时的日本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他们用汉字来表示日语。 因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用汉字来注音外来词。 例如,梵文“阿弥陀佛”[ˌʌmiˈtɑ:bə]的汉字写为“阿弥陀佛”,是音译。 在中国,这种音译称为“假装”(也是一种翻译方法)。
5世纪初,借用汉字表示日语发音的日文文字即“假名”开始在日本出现,并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万叶假名”。 之所以被称为“万叶假名”,是因为收录了从 4 世纪到 8 世纪共 4,500 首诗歌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假名写成的。 万叶假名共有 88 个角色。
*标示牌均为汉字,中国游客阅读没有问题。
由于“万叶假名”仍然使用汉字,且笔画复杂,“片假名”在平安时代初期,即9世纪初就开始形成。 片假名是楷书汉字的简化版本。 例如,Man' 使用“伊”作为 yi 的日文发音,而片假名仅使用“伊”的部首“イ”。 因此,イ在日语中发音为i。
*无法辨认的片假名,拍摄于大阪星巴克
进入平安时代后,日本父权社会的特征日益明显,女性开始疏远汉字。 然而,贵族社会的女性仍然需要通过写作来表达和交流。 于是,在汉字的简化草书基础上,形成了平假名。 由于平假名最初主要由女性使用,因此也被称为“女手”,意思是由女性的手写的文字。
注:平安时代是古代日本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 794 年,当时汉武天皇将首都从长冈京(今奈良,784 年至 794 年)迁至平安京(今京都)。
*在京都,干杯! 大家能看懂海报吗?
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日本削弱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倾向更加强烈。 1886年,语言学家小岛一腾发表《日本新文字》一文,最先提出“汉字全部废除论”。 他还根据罗马字、拼音文字设计了24个字母,第二年又增加到28个字母。 19世纪末,批评家木村泰太郎和历史学家安来茂野分别提出“日本文字改良论”和“汉字限制论”,但没有结果。
1945年日本战败后,“日本落后”被认为是日本战败的原因之一,重新提出“废汉字论”。 1945年11月12日,《读卖新闻》发表社论称:“废除汉字,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头脑中存在的封建意识,争取美国式的干脆效率。” 然而时至今日,虽然日语中外来词取代汉字的趋势日益强烈,但汉字却从未被淘汰。 为什么? 因为日语也有很多同音字。 例如,汉字“间距”和“感觉”在日语中都发音为“かんかく”。 如果把汉字去掉,就会造成混乱。
*大阪慈善马拉松海报,汉字和假名并排书写。
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指出,“现代汉语中的意译词大多不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而是日本人最初翻译的”。 这意味着现代汉语中的大部分西方词汇都是由日本人翻译并传入中国的。 比如《周易》中的“文明”二字:“见龙在田,天下皆文明”。 但如果翻译成“文明”,那就是一万日元上印着头像,被日本人誉为“文明”。 又如“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在公元六世纪的《南齐书》中“今中国士绅妇女,皆为族群”中。那个“民族”指的是风俗习惯。 “地”的翻译是“民族”,也是日语。
当时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题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文章。 从此,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开始在中国流传。 “中华民族”一词由此而来。 晚清以后中国的西学实际上是“东学”。 在自然科学领域,是日本人将“,”翻译成数学、物理、化学。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用术语,如哲学、政治、货币、交易等,均来自日本。 当今比较流行的词语,如“洗脑”、“抱怨”、“宅男”、“才华”、“人气”等,也来自日本。
日本政府1981年颁布的《常用汉字表》收录了1850个汉字。 然而,非常常用的汉字数量却是这个数字的好几倍。 日本和中国有着相同的文化和种族,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