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意义何在?——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

新闻资讯2024-02-19 18:59佚名

今天我打算先从一种比较特殊但又普遍的出国方式说起:在国内攻读博士学位的出国方式——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

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海外项目呢? 由于是国家资助的研究生项目,因此对GPA没有硬性要求,而且该项目的外语水平要求在各种留学方式中也相对较低。

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在国外生活一段时间,他的外语水平一般都会突飞猛进。 但问题是,如果他在国内无法取得足够的外语考试成绩,他就很难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非自费)。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相反,出国的话学外语会更容易,外语学得好的话出国也会更容易。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很多人会因为外语的障碍而错过了遥远的世界。 博士生联合培养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出国交流的绝佳机会。

另外,公费出国联合培训意味着外籍受训者的培训负担很轻,而且不会因为缺少外籍导师而影响招收名额——出国前有资金支持,非常给力! 要知道,很多可能的合作机会都因为缺乏导师而被搁置。 即使你的工作方向和个人能力完全符合国外导师的需求,没有钱,那都是空谈。

如果您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工作的工作组和国外实验室有合作项目或者友好关系,有时候联合培训只是老板之间打个招呼的事情。 这是一件好事,但据我所知,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深入的了解。

在美国的这些年,我和很多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一起工作过。 他们有的已经返回中国,有的仍在美国工作,有的回国后又回到美国从事研究等相关工作。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对过去一两年的海外经历感到非常满意。

目前正在哈佛医学院和我一起做研究的王蓓博士听说我正在写文章并筹划出国留学的相关讲座,于是她写了一篇关于她自己联合培养经历的文章让我写。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她在联合训练中的想法和收获。 我希望借此机会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准备信息和行动鼓励。 以下是她的文章,我只做了一些小修改:

——关于博士生联合培养——

国内科学发展突飞猛进,但与西方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即使在国内就业方面,不仅是企事业单位,高校也倾向于青睐海归或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才。 因此,作为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 在中国,能够参加国家组织的联合培养项目,是一个提升能力、开阔视野、为自己未来履历增添亮点的绝佳机会。

来到美国已经快一年了,即将结束联合训练返回中国。 回顾我的联合培养经历,希望能为有兴趣申请该项目的同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应用

其实这里我们主要讲一下申请的感受。 为什么要申请联合培训? 正如第一段所述,实际上,在找工作时,海外经验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其次,就科学研究而言,西方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仍然遥遥领先。 在这里学习不仅开阔了视野,也为国内外实验室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而且,“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走走。” 如果你在中国呆得久了,你就会对同学分享的海外经历产生兴趣,并对外面的世界产生兴趣。 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生活经验。

至于申请体验,一开始我很担心(我也比较谨慎)。 我担心自己的硬件不足以作为敲门砖,担心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好,最后努力尝试却因为各种原因被拒绝。 刷掉。 但我的经验恰恰证明,不尝试一次,怎么知道做不到呢? 首先,在充分了解自己所缺乏的硬件之后,你需要用软件的事实来充分包装自己(我在这里强调,一定是事实,不能是欺骗性的、虚假的)。 从收集信息、了解项目、提前规划、积极准备英语、网上查找资料、咨询老师等开始……本着“一流大学、一流导师、第一流”的三个一流原则“班级同学”,开始根据兴趣、科研方向等选择自己喜欢的外籍导师,积极勇敢地申请磁石。 按照CSC的要求,认真制定研究计划并准备申请材料。 一路走来,从担心、迷茫、焦虑、等待,到准备出国、去美国,直到联训即将结束,回顾这一路,我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活和学习的经历在发达国家,双方导师给予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自我,培养了“不打无准备之战”的能力。

生活

来美国之前,我对美国生活的印象是:出门不方便乘坐公共交通; 天一黑我就不能出去了; 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人; 随时随地准备一些零钱,遇到抢劫时可以使用……总的来说,就是资本主义下的水深火热的生活。 这大概来自于在中国听到或看到的新闻、谣言等。 因此,来美国之前,我是相当担心和焦虑的。 在找住的地方时,我对房子首先考虑的关键因素是安全,其次是地段、价格、周边设施等。幸运的是,我在来美国之前就找到了一套像样的公寓。

来到美国后,几乎颠覆了之前对美国的所有印象(仅就大波士顿地区而言)。 在大波士顿地区,最方便的就是公共交通。 乘坐地铁、公交出行非常方便,省去了买车、开车的麻烦。 另外,因为我住的地方治安较好,晚上10点路上还有车流,还有赶回家或者晚上跑步的人,所以还是比较安全的。 即使你不习惯美国食物,你也可以很快在附近找到一家中餐馆,尤其是在你学习和工作的地方附近。 步行2、3分钟即可到达美食广场和中餐车。 如果你想自己做饭,去唐人街的华人超市也很方便。

这里我想提一下印象最深的两点:

1. 谢谢并抱歉

“谢谢”和“抱歉”的话题实际上很狭窄。 我想讲的更多的是礼貌。 朋友、同事、同学每次见面都会打招呼,并回答“你好吗?!” 永远不会是“好吧,谢谢你!那你呢?”; 打喷嚏、咳嗽不再只是自己的事,也许会有朋友说“祝福你”,我一定会说“我”; 晚上回家的时候英国出国,大家也会说再见,晚安。

最令人惊讶的是,在公交车上,人们上下车时,有近一半的人会友好地向司机表示感谢。 美国公交车也很人性化,体贴行动不便的人。 如果遇到老人或残疾人,他们会将公交车在上下车一侧倾斜(也许是为了释放一些轮胎空气),以方便老人或残疾人。 上下车然后恢复正常。 在这里,当你帮助对方哪怕一点点,或者减轻对方一点点烦恼时,哪怕只是帮对方开门,对方都会感谢你。 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似乎让我的心情一天比一天好。

2. 购物

这里我最想说的是在美国购物的退换货。 出国之前,在中国网购是相当令人担忧的。 质量和尺寸不能通过简单的买家秀来确定。 但在美国,大多数商家都提供无理由退货和换货(有天数限制),甚至还寄回退货邮寄所需的标签。 如果您需要退回产品,只需将其包裹起来,贴上标签,然后扔进邮箱即可。 或者邮局。 尺寸不合适? 撤退! 不觉得质量好吗? 撤退! 买了之后发现不喜欢? 撤退!

再有就是美国商家的服务态度。 以星巴克为例。 我经常在楼下的星巴克买咖啡。 我曾多次遇到下单后缺货的情况。 服务员不但会帮忙换等价的东西,而且还会万分抱歉。 赠送一些礼品卡。

科学研究

打算出国留学的学生可能更关心联合科研经历。 其实这一点因人而异。 不排除有些学生出国去了条件更差的地方,或者遇到整天无人指导的情况。 但至少在波士顿这个顶尖大学云集的地方,我和认识的CSC小伙伴们都在忙着科研。

进入实验室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实验室安全培训。 通过安全培训后才能拿到学校和实验室身份证。 这是国内很多大学实验室所缺失的部分。 但实验室安全尤为重要,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国外较好的实验室大多拥有比较完善的硬件设施。 日常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基本可以满足要求,甚至条件可能会更好。 但无论是公用仪器还是实验室自有仪器,都有相关规定。 首次使用前必须接受培训,确保您在预约前对仪器的使用有基本掌握。

实验室里的气氛和国内没有太大区别。 实验材料和信息的交流非常顺利,没有明显的障碍,感觉很舒服。 但相对压力会比较大。 在交流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身边的人都是学术大师、天才、尖子生,而你自己的缺点一下子就会凸显出来。 不过,套用一句名言“见贤思齐”,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通过和强者的交流,很多当年想不通的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另外,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会有丰富多彩的项目报告,可以大大开阔你的视野,培养你的兴趣。 刚来实验室的时候,我选择旁听一门课程,是为了弥补自己欠下的一些跨学科理论知识。

语言

科学领域的主流语言应该是英语,所以即使你读博士。 在中国,理论上你的英语阅读应该不会太差。 然而出国后,我们遇到的不仅仅是文学,还有人与人的交流。 因此,英语口语交流也是一个大问题。 但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练习英语口语的好机会。

刚来美国时,我也遇到了严重的沟通问题。 比如,在实验室和导师、同学讨论话题时,往往需要对方解释很多遍,我才能听懂6分左右; 当我去餐厅或星巴克买东西用餐时,我一边看着完全看不懂的菜单,一边艰难地和服务员签字。 想象一下,我托福口语考试可以考20多分(也许这个分数对于一些顶尖学者来说还是很低的)。 出国后我才发现“实践经验”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除了在实验室和同学交流(不仅仅是科研),还可以参加各种活动,和当地人聊天等,很大程度上可以练习口语交流。 勇气是第一步,能力是第二步。 您甚至可能有机会在旅行时结识朋友。

感激的

事实上,这篇反思是以某种轶事的方式写的。 很多感受需要自己去体会、去领悟。 我的经历只是一种理解。 太多的努力、太多的工作、太多的故事,不可能在短短几页的时间内解释清楚。 因此,我也强烈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出去亲自体验一下。 他们有区别。 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会有不同的收获。 美国不是天堂(我在文章中举了一些很好的例子,但生活中当然会有很多地方不如国内),但至少以我的经验来看,它不是地狱。 取长补短,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 ,更加关注你需要学习的内容。 这是我出国联合训练的感受。

能够获得国家资助联合培养,不仅需要自己的要求对得起支持和自己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感谢国家提供这个机会,大力支持国内博士生走出去、做强。国内对外交流与合作。 我还要感谢我的外国导师给我这个机会。 在科研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增强了我的信心和勇气。 我还要感谢我的国内导师的支持和开放的态度。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你怎么知道不尝试就做不到呢? 那么当你有机会的时候,你一定要勇敢去争取,去努力,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认真负责地前进。

相信看完王蓓博士的文章,大家会对博士生联合培养项目更加感兴趣。 当然,在这里我也需要提醒大家,接受国家资助的博士生出国后需要回国服务两年,并且在签证和移民事宜上有一定的要求。 希望大家对此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不过我也觉得接受国家资助和国内实验室的支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馈国家和国内的老板,其实对大家还是有帮助的。 一般来说,回国后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毕业,或者增加一个较短的博士后周期,以满足回国服务的需求。 这也算是对国内老板的奖励了。 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件事看得太严重。

最后,总的来说,根据我的经验和所见所闻,我建议有资格申请联合培养的同学一定要尝试一下这条路。 虽然这需要一些努力和操作,但我认为对于研究生阶段还没有申请出国的同学,尤其是希望将来在海外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的博士朋友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以使用知乎或者在文章下面给我留言,我会尽力解答您的问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