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坦厂中学在哪里 探秘中国高考小镇毛坦厂:高考倒计时牌挂满街,连皮鞋摊都促销

新闻资讯2024-05-29 11:01佚名

每年此时,在中国南方深山里的某个小镇里,某种气氛愈发浓郁。

《中国新闻周刊》在一年的现场采访后,留下了一段经典描述,至今在业内广为流传。

“大概没有哪个中国小镇像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仿佛只为高考而生:镇里的饭馆叫‘状元饭馆’,超市叫‘学府超市’;镇卫生站有中学班主任的联系电话;保健品卖得最好的是脑鲜和五个核桃;街边的横幅上写着‘××品牌,安心陪伴学子成功’;连三轮车上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的牌子;随着高考的临近,连皮鞋摊都打出了‘大甩卖喜迎高考’的促销广告……”

与描述同样神奇的,是这个小镇的高中——毛坦厂中学的升学率。

2018年,毛坦厂中学本科录取人数第五次突破1万人,本科录取率达95.7%,600分以上学生222人。

这是什么概念,夸张点说,这意味着在这所中学,100个学生中,有66个可以考上一流大学。至于本科生,95.7%的通过率,似乎在骄傲地表明,来到这里,已经迈出了大学半只脚。

去年,毛坦厂中学高考班147个,其中高中班59个,复读班68个,当年高考总人数1.5万人,加上一、二年级,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5万人。

恐怖的录取率、庞大的生源规模,让毛坦厂中学有“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称号。

同时也让人想起国内另一所类似的“名校”——衡水中学。

2018年高考,河北省衡水中学文科60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校考生总数的61.9%;理科60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校考生总数的67.2%,这再一次让人震惊。

北有衡水,南有毛坦厂,这些神奇的中学不禁让人好奇,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能让如此多的学生顺利闯过千人争一席的高考?

神奇的毛坦厂中学有它自己的神奇之处。

神奇的毛坦厂中学

毛坦厂中学位于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镇,该镇地处大别山深处,到市区要一两个小时的车程,与世隔绝的感觉很强烈。

如果要追寻它的起源,则可追溯到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刘邓大军逼近大别山,为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一批知识分子在毛坦厂将荥阳、广城等地的五所中学合并,创办了“私立柳南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六安县第二初级中学,1960年成立高中部,改名为六安县毛坦厂中学。1992年县、市合并,出现六安市毛坦厂中学名称并沿用至今。

进入新千年后,毛坦厂中学的升学率不断攀升,逐渐受到业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010年,毛坦厂中学高考录取人数达6039人,其中600以上353人,考上一本线1809人,考上二本线3188人,考上三本线1042人。本科升学率超过70%,一本线升学率接近22%。

随后几年,学校升学率不断攀升,2014年学校高考(不含文科、体育类)通过人数逾万,其中本科通过率超过80%,本科通过率接近28%。

因为惊人的录取率,毛坦厂中学成为2015年中央电视台高考故事纪录片《高考》中第一个呈现给观众的知名高中。

在六集纪录片《高考》中,有关毛坦厂的内容占据了两集,名为《毛坦厂的日日夜夜》,该片后来荣获德国第三届金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剧情纪录片奖。

纪录片的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多媒体的调查报道,终于让人们明白了这所小镇中学是如何年复一年创造高考神话的。

毛坦厂中学有学生2万余人,其中留级生和高中生占三分之二。

外地学生如果想通过中考进入这里,成绩必须在690分以上,否则只能借读毛坦厂,学费根据中考成绩而定,一年1万到4万元不等。

对于高三留级的学生,毛坦厂中学会根据学生当年的高考成绩来核算学费,起步价在每年2万元左右,最高可达4万元。

此外,毛坦厂中学还有一条几乎不成文的规定,交了学费之后,如果因为不堪忍受学校生活而退学,学杂费不退还;如果因为违反校规而退学,学杂费也不退还。这或许也是很多学生不敢在那里偷懒的原因之一。

在毛坦厂中学,学生们每天5点半起床,6点前到教室晨读,开始一整天的学习,22点50分结束。校园里的灯在晚上11点半熄灭,但很多住在校外的学生会熬夜学习。

正如一些接受采访的高中生所说:自从我来到这里,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在毛坦厂中学,无论是吃饭时间,还是课间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你都能看到很多学生在跑步。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节省时间,连走路都要和时间赛跑。毛坦厂中学的大多数学生都养成了在十分钟内吃完饭的习惯。

在毛坦厂中学,学生不能迟到、早退、玩手机,否则要写检讨书,严重者会被开除学籍。而每个班主任都会在开学第一天告诉学生三条红线:不准上网、不准男女生近距离接触、不准与闲人交往。

在课程紧凑、校纪严明的条件下,毛坦厂中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特色,主要靠的是题海战术。有高中复读生对媒体说:“在那里,学生就是死记硬背,老师讲的都是基础知识。”

高中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考试,周日只休息半个下午。一年有十次模拟高考的大型月考,无论大小考试都会有排名,教室里会贴出“优等生榜”。对于成绩波动较大的学生,除了与学生本人及家长谈话外,还会要求学生写检讨书,以作反思。

每天坐在教室里学习将近16个小时,让很多学生一坐上板凳就感到屁股疼,很多人还因此变得肥胖,患上便秘,但他们都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除了学生难以喘息的学习日程,老师和家长也面临不小的压力。老师需要比学生更早到教室,睡觉也往往比学生更早,这就导致毛坦厂的女老师非常少,因为男老师的抗压能力明显更强。

毛坦厂的留级、留级学生很多都是外地来的,有的家长选择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并负责孩子读书、洗衣做饭、起居起居等生活起居。因此,毛坦厂小镇的房租也大幅上涨,单间价格从早年的几百元涨到了现在的几千元一个月。

包括学费、房租、生活费,不少随迁家庭在毛坦厂一年的花费大概在4万到5万元。在毛坦厂中学周边,还出现了相关的经济链,学校周边有书店、餐厅、酒店,还有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店铺,除了网吧,其他的生意都不太好。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陪读行业,一些有陪读经验的家长或者当地的房东会为家长不能陪读的学生租房子,提供陪读服务,有的家长像一个保姆一样照顾几个学生,有的则成立陪读机构,租几层楼,聘请专门的阿姨洗衣服做饭,陪读一些校外的学生。

去年,有消息称,一家补习班的老板年入200多万元,他租住的五层小楼里住着100多名毛坦厂中学的复读生。

也许正是因为学校老师的严格管理、学生的辛勤付出、家长的鼎力支持,深藏大山中的毛坦厂中学才连年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每年高考那一天,无数家长聚集在毛坦厂镇主干道两侧,数百米高空响彻侧边噼啪作响的鞭炮声,警车在路中间引路,数十辆大巴载着数万考生驶向考场,气势如古代将士奔赴战场。

改变命运

毛坦厂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家庭,父母节衣缩食,每年将自己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学生们在这里付出的时间和辛苦更是难以言表。

这么多家长和学生在毛坦厂努力拼搏,目的只有一个:参加高考,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

因为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

大家所熟知的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就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著名代表。

俞敏洪1962年出生于江苏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不高,父亲是木匠,母亲是当地生产队妇女队队长,还有一个姐姐在村里当赤脚医生。

1978年第一次高考,俞敏洪因为英语只考了33分而落榜,母亲对此不甘心,又听说镇上一所初中缺师资,便让俞敏洪一边复习一边当老师,准备复出。

第二年,俞敏洪的成绩提高了,但还是没能考上,他几乎想要放弃。但母亲还是不肯,她挨家挨户借了村里几乎所有人的钱,把俞敏洪送到了县政府办的高考补习班。

第三年,曾三次参加高考的俞敏洪以高出北大分数线7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北大。录取通知当天,俞的母亲在家里设宴款待帮助过他们的乡亲们。

至于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北大毕业生俞敏洪从开办英语培训学校到创办新东方教育集团,成为著名企业家,也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公司的创始人,身家高达160亿。

如果不是母亲的坚持,如果没有俞敏洪自己屡败屡战的努力,他可能最终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更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阶层和命运,成为企业家和众多学生的导师。

前几年有一部纪录片叫《出路》,跟踪了三个孩子从中学到大学再到毕业后的六年历程,展示了高考对于不同家庭孩子的意义。

2009年,性格独特、叛逆的17岁北京女孩袁涵涵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退学,向父母要钱,自己开了家小店,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来自湖北咸宁农村的徐佳和来自甘肃白银农村的马百娟,一个埋头于书山,第二次留级、第三次备战高考;一个则每天快乐地走在漫长的山路上,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

袁涵涵出身富裕家庭,父母从事房地产行业。因为对艺术感兴趣,她辍学专心经营自己的店铺。从装修、布局到设计的各个环节她都亲力亲为,父母也没有过多干涉,只是让她多积累一些经验。

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店铺开了一段时间后,就因经营不善而倒闭了,袁涵涵也体会到了“诗和远方”的残酷,重回学校读书。

第三次参加高考的许嘉最终考上了省内比较好的大学湖北工业大学,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几年前,父亲因意外去世,家里经济状况一落千丈。从此,他和母亲、弟弟住在十几平米的小屋里,开始了从早上五点到晚上零点的刻苦学习生活,目标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幸运的是,他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比前两位,家境贫寒的马白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她年收入只有几百元,父亲年近60岁且身体已不复当年,母亲有智力障碍,弟弟14岁就开始在外打工。对于天赋普通、成绩也不太好的马白娟,家人也希望她将来能早点找到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这部纪录片的续集中,拥有艺术天赋并开始努力的袁涵涵最终考入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回国后进入上海余德耀美术馆,随后创办了自己的艺术品投资公司。

农村青年许嘉进入大学后,度过了比较平凡的大学生活。毕业后,他进入了一家电力公司,工作稳定,升职加薪,在武汉定居下来,买了房、买了车,让家人住上了大房子,成为了城市里的中产阶级。

然而,马白娟最终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辍学,早早踏入社会,最后嫁给了在工厂工作的表妹,早早成为了家庭主妇,虽然生活条件比起以前有所改善,但命运的可能性却被剥夺了希望。

相比于北京女孩各方面的优越条件,许佳更像是这个社会上绝大多数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而马白娟则体现了生活本就艰难,高考无法改变境况的残酷现实。

其实,无论是俞敏洪、徐佳,还是毛坦厂中学的数万名考生,亦或是无数为高考而奋斗的普通人,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都只是为了通过高考这个公平的通道,获得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

毕竟现实太过残酷。

现实选择了“毛坦厂”

尽管毛坦厂中学每年都取得了令人称赞的录取率,但无论是业内还是社会各界,批评的声音仍然不少。

有人说,毛坦厂中学的教学模式过度剥削学生,基本上把学生当成了机器而不是人;也有人说,高考并非唯一的出路,家长每年在毛坦厂花的钱可能比学生毕业时的工资还高。

最为普遍的批评是,毛坦厂中学是纯粹的应试教育,它的发展将进一步助长应试教育的影响,阻碍素质教育的推进。

但目前全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各省重点中学集中了大部分名师、各类教育资源和尖子生,而那些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如果不努力学习,拿什么与别人竞争呢?

知乎上对毛坦厂中学的评论

至于素质教育,虽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日期越来越近,但在中国,普通家庭或相对贫困的家庭仍然占大多数。对于这些家长来说,投资孩子的教育、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已经耗费了他们大部分的财力和精力。他们哪里有条件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他们除了考试好,还能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呢?

在豆瓣上关于毛坦厂中学的讨论中,有一条被高度赞扬的回答,其大意是:毛坦厂中学的教育模式是错误的,但毛坦厂中学的存在并没有错。

是的,存在就是合理的。毛坦厂中学的模式确实严格,但它给了普通学生考上本科、考上好大学的可能。无数的家长和学生聚集在这个小镇,足以证明它反映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毛坦厂中学的学生中,有父母靠打工为生的农民工子弟,有父母都是朴实农民的农民子弟,也有小城镇工人阶级的子弟。

如果他们不参加高考,考不上大学,未来很有可能只能在社会最底层工作,比如外出务工、务农,条件更差的甚至会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辙。

毛坦厂所在的大别山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山区的大多数学校每年只能招收几十名本科生,大多数人要么去当兵,要么在昆山、苏州的工厂里打工,毛坦厂是他们唯一的生命线。

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或许没人愿意接受贫穷。

经常有一些人鼓吹“读书无用论”,总想用一两个学历不高却事业有成的人的例子来证明不读书、不上大学也可以取得成功。

这种心态要么愚蠢,要么糟糕。它利用了幸存者偏差,试图用几个例子来证明一个观点。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知道,如果你真的对社会上每个人的教育、财富和职业做一个统计,毫无疑问,事业和财富越成功的人毛坦厂中学在哪里,上过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越多。

几年前,一张乌镇互联网大会上泄露的照片中,几位目前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家围坐在一张桌子旁,网友们逐一标注出他们的母校后发现,他们无一不是毕业于国内名牌大学。

就读一所好大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中国数以万计的普通学子来说,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跨越社会阶层的主要途径,也是最公平的途径。

在毛坦厂中学,哪怕你要像机器一样拼命地学习,只要你能看到高考成功的可能,你就有改变命运、改变运势的希望。

这大概就是毛坦厂中学在这个叫毛坦厂的小镇存在的意义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图格好看”(公众号ID: )编辑Godot原创,图格好看专注于人物报道、热点追踪,有态度,有灵魂,图格好看不止好看!转载请点击“图格好看”公众号菜单栏中的授权转载。

推荐阅读

“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