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 “黄河宁,天下平”——流水鸣溅,九曲黄河东倾

新闻资讯2024-05-11 18:57佚名

小浪底水库,航拍镜头下黄河水汹涌澎湃。 徐文波 摄(图片中国)

如果你打开一个专栏

没有哪一条河流像黄河一样给中华民族带来如此复杂的情感——她像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以博大的胸怀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她就像一个肆无忌惮的怪物,曾经带来过惨痛的灾难。

“黄河太平,天下太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与黄河水旱作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黄河的治理和开发。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黄河沿岸军民和建设者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明确了“节约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 “两手抓、两手抓”,确保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黄河流域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 这些问题,症状在黄河,根源在流域。

即日起,本版将推出“大河·黄河”系列报道,重点关注如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和高质量发展。

汹涌的波浪从天而降,流水咆哮、溅起水花,九曲黄河​​向东倾泻。 截至今年8月,黄河干流已连续20年川流不息。

这幅“奔向大海”的壮观画面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巨龙失去了尾巴,无法入海的“病魔”困扰着母亲河。 从1972年到1999年,28年间,黄河下游干流被截流22年,截流长度一度达到700多公里。

黄河水资源先天不足,后天超载。 该如何治疗呢? 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是治理黄河的重要措施。 1998年12月,《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第一个调度指令。 统一水量调度持续了20年。 黄河流域累计供水量突破6000亿立方米。

黄河已经彻底断流了吗? 水量统一调度为何发挥如此大的作用? 排班有什么难的?

从1972年到1999年,28年间黄河断流22年,断流长度达到700多公里。

“快看快看,水来了!” 人群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河水卷起白浪,自由流淌,滋润着干涸的河水。 1999年3月,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利津水文站,村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迎接黄河断流半年多后的第一股水流。

被人群包围的张莉欣喜若狂。 自1991年进入利津水文站以来,他多次目睹黄河断流。 现在担任利津水文站站长的他还历历在目,“断流后,工作也断了,水文水质监测工作不可能进行。但黄河又回来了。”

从今年开始,黄河正式告别断流,已连续奔流20年。

如今,黄河入海口,河水徐徐流入大海,黄蓝交融,云水相连实现,鸟语花香。 它不仅是动植物的天堂,也是世界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

曾几何时,黄龙显露出疲惫不堪的样子。 “如果流量停止了,就看看利津站。” 1997年,利津站断流13次,黄河断流226天,创下历史极值。 “尾巴”甚至到达了河南开封留园口附近,距离河口还有700多公里。 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中,村民们卷起裤腿,在干涸的河流中挖渠筑坝,尽可能节省水源渡过难关。

这段记忆着实令人心碎:从1972年到1999年,黄河下游干流被截断了22年。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裴勇介绍,“1997年是黄河断流最严重的一年,黄河断流长度超过700公里,无水。”河南开封以下,山东全境无水,下游河流见不到水,即使刘家峡、三门峡水库开闸放水,也只能看到黄沙。这没有帮助……”

山东沿黄2500多个村庄面临严重用水困难,“找水”成为当地干部的首要任务。 生态也亮起了红灯。 黄河口近一半的湿地萎缩,草甸植被退化为盐生植被,鱼类和鸟类明显减少,黄河刀鱼和东方虾消失。

“水资源利用不平衡是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本就匮乏。然而,黄河拥有全国2%的水资源,承担着15%耕地和数十个大中城市的灌溉。”黄河水资源保护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华茹分析,特别是枯水期,沿线分散引水。黄河抢水、无序利用、缺乏管理,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确定“大板块”,统筹各地调水,实现上下游统一调度,顺境逆境相辅相成

为了重现“奔海”场景,1998年12月,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黄河水量调节管理办法》,授权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黄河成为第一条实行统一水量调节的大河。

黄河水少,必须精打细算。 裴勇介绍,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就是以不断流为目标,先定水,再分水,最后调水。 以黄河供水形势确定“大板块”,统筹协调配置国民经济用水和河流水量,实现上下游统一调度、互补互补丰与旱互为。

过去我们有口水就喝多少水,但现在我们有多少水就喝多少水。 1999年3月1日,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出第一个调度指令。 十天后,黄河下游全部恢复通流。 如今,经过20年的水调度实践,探索形成了“国家统一调配水、各省(区)负责配水、用水总量和断面流量双重控制、重要取水口、骨干水库统一调度。”

“波涛汹涌,纵横多波”的黄河又回来了。 “黄河干流已连续20年不断流淌,彻底扭转了过去频繁断流的趋势。水量的统一调度,解决了其他地区难以解决的断流问题。” “世界大河流,体现了我国治理大河流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20年源源不断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精心策划。

不久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实施黄河水量调度: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黄河流域主要来水区总来水量618.44亿立方米,比多年同期平均水平高出34%。 黄河干流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用水总量232.5亿立方米,比统一调度以来的平均水平多27亿立方米。

又是调度成功的一年,但背后却有太多的困难。

黄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流经9个省区。 用水主体多元化、利益复杂。 加之每年降水量变化较大,统一调度水量的难度可想而知。

惊心动魄的时刻时常发生。

你能想象每秒只有5吨的水流过黄河河道吗? 1999年至2000年,中游潼关水文断面5月份实测来水量低于历史最低值; 小浪底水库已所剩无几; 6月份下游利津断面流量仅为5立方米每秒。

水流微弱,沿河百姓“喊渴”。 只要大闸不能控制低水位流量,黄河就可能再次面临断流。

裴勇是黄河统一水量调度工作早期规划和实施的参与者之一。 “调度、协调、执行方面没有经验可借鉴,但大家都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精准。流量打散、压碎,精确到每秒几立方米。” ” 为了保护宝贵的水资源,山东省共有60多个引水闸,工作人员购买了100多把水闸,严防让一滴超标的水流出黄河。

老天似乎很反对派遣工作。 统一调度以来,黄河已经历15个枯水年,其中8个特枯年。 然而,正是精打细算,才让黄河没有干涸。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管理局水量调度处处长柯素娟表示,准确预测、精细调度、严格监管,统一水量调度已趋成熟,积累了丰富经验用于其他大型河流的管理。

配备“智能大脑”,调度方式更加科学。 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水量调度大厅大屏幕上,实时显示主断面流量、取水流量、水库蓄水量等信息,为成功调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水量统一调度的关键是精准。 小浪底水利工程管理中心水量调度部主任刘书军表示,水量调度要综合考虑来水变化、防洪防寒需求、电网需求等。 小浪底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大力推进智慧小浪底建设。 门控系统、电站控制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均实现了信息化。 智能小浪底,排放流量精度控制在5%以内。

有了“护身符”,调度工作就被带入了合法轨道。

分水难,但分的是利润。 “调整令能否真正落实,是水量统一调度面临的挑战。” 裴勇对此深有体会。

2006年,我国第一部流域水量调节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节条例》实施。 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行政责任制逐步建立,河湖长制不断完善,水量调度责任得到落实,过量用水得到有效遏制。

水决定城市,水决定土地,水决定人,水决定生产。 水资源是最大的刚性约束。 裴勇介绍,各地依据《黄河供水分配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安排重大项目。 黄河水利委员会每年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和动态管理,满足各省区的用水需求,最大程度地调黄。

从保证持续流到努力实现功能性持续流,我们更加关注生态水保护

黄河变迁引发了生态、生活、生产的全方位变化。

黄河水已成为“生态水”。 生态补水,让内蒙古乌梁素海恢复活力。 近两年,我们利用黄河水量充沛的优势,在寒汛期和灌溉间歇期实施生态补水。 截至2019年11月,累计补充水量11亿立方米,相当于两次更换整个湖水。 乌梁素海水域面积扩大,水质明显改善。 情况有所好转,部分地区已达到四类水质,这是历史上最好的。

2008年,黄河首次实施河口生态治理。 截至目前,累计生态补水约3.49亿立方米。 2018年,河口芦苇沼泽湿地面积达到1.5万公顷。 “水丰草美,光秃秃的土地又恢复了水源。这里现在有1300多只东方白鹳和7000多只黑嘴鸥。要知道,这些鸟对栖息地的挑剔是出了名的。” ”。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卢娟章说。

“调度目标从确保黄河持续畅通,转变为积极争取黄河功能性持续畅通,更加注重生态水体保护。” 王华茹说道。

黄河水成了“发展水”。 黄河水并不是无限供应的资源。 出路是转变粗放型用水方式向节约型用水方式转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在山东淄博鲁泰纺织有限公司,冷却水、空调冷凝水、工艺用水等废水均分类回收用于生产、绿化、厕所冲厕等。“公司严格执行用水计划每年可回收各类水资源80万吨以上,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该公司负责人刘子斌说。

节水机制更加完善。 国家发改委两次调整黄河下游非农业水渠首工程水价。 内蒙古、宁夏开展水权流转,实现了“农业节水补偿、工业用水保障、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提升”的共赢目标。

黄河水成了“解渴水”。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喝甜水。 统一调控黄河水量以来,多次实施引黄济青、引黄济津、引黄济河北等工程,为我市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 黄河水已成为青岛、胶东地区的主要水源,让高氟、咸水地区的人们喝上了“甜水”。

经过二十年的坚持,黄河终于停流了。 江水欢腾怒吼,奏响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记者王浩、王沛)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