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到(免费翻译):
“大学里的1300名中国学生是国际学生中最大的问题群体。中国学生更像犹太人,喜欢待在自己的圈子里。这一点从他们的语言水平就可以看出来。不仅如此斯图加特大学,住宿也是一大问题。” ”。
该系主任表示:“中国学生一直是最大的群体,我们希望招收真正优秀的国际学生来斯图加特学习,我们希望在他们当中选拔出最优秀的学生。”
“通常大学都会设置专业限制,限制该专业的国际学生数量,维持8%-10%的比例。其中土木工程、电气、信息技术等都不是限制性专业。虽然大学设立了很多限制性专业,国际学生比例仍为21.2%。
此外,文章还提到:
“中国学生使用厨房的频率最高,他们要做的饭菜很多,不买快餐。而且,他们使用厨房后不及时清理。如果中国学生使用后不及时清理,厨房,宿舍里的其他学生会留下一张纸条并给你一个截止日期,截止日期后你将负责所有清洁费用,他们的房间也是如此。”
文章最后写道:
“中国学生在学生组织中并不活跃。虽然为中国学生提供了教室,但他们并没有真正为学校组织做任何事情。他们的网站是中文的,没有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也有问题。” ”
(详细文章请访问以下网站:)
读完整篇文章,我感觉想要去德国留学的同学或者在德国的学生一开始都会不满意。
下面我们先梳理一下文章的思路,提出我们的反驳和自己的想法。
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如下:
有太多的中国学生被批评像犹太人,有自己的团体,不与人交流,德语说得太差,不是最好的学生。
斯图加特的一些专业,如土木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尚未属于限制专业。 为了减少留学生数量,未来可能会成为限制专业。
中国学生使用的厨房很脏而且没有打扫,房间也是如此。
中国学生不积极参加学校学生组织,只是走形式。
反驳:
首先,作为斯图加特大学的校长,公开谈论自己是犹太人可能不太合适,对吧? 强烈的种族歧视在页面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德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 身在异国他乡的中国留德学生团结一致,这是可以理解的。 我相信在华留学生也应该团结起来吧?
思考:
小编看完这篇报道后,感到非常不满意。 但如果我们只是抱怨、反击,而没有正确思考,那么这篇文章只不过是一个有营养的茶余饭后谈资,成为一些网络喷子的散布场所。
小编想说的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中国。 任何人的不当行为只会引起外国人批评“中国人”的不当行为,而丢掉的是中国人民的脸面。
关于住宿和饮食:
《司徒报》提到的问题并不夸张。 当然,很多德国人或者外国人也把厨房搞得一团糟。 但刀刃是向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创新。
小编和很多中国同学做过室友,发现首先德国的新生没有维护公共空间的意识。 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在中国是非常薄弱的。
但很多细节,比如厨房的油渍不擦、公共餐桌不打扫、自己的调味品不放好、垃圾不分类等等,都让外国人感到不满意。
因此,希望各位六德华人都能从自身做起,自觉维护厨房的清洁,改变外国人对我们使用厨房方式的认识。
关于中国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声音:
就我们自身的经验来看,中国学生确实不如外国学生思想开放、敢于发言、敢于表达。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更喜欢听而不是说。 即使我们不明白某些事情,我们也不会提出来。 这和我们的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 在中国,每个人都听老师讲课并做笔记。 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当场提问。 这样的教育环境造成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被动接受。
关于这一点,小编真心希望来到国外的同学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甚至情感。 当面对质疑、不公平,甚至歧视时,你可以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不要让人们认为中国人只是只会傻笑的书呆子。
小编认为,中国学生绝对不比德国人差,甚至更差。 我们都通过了考验,漂洋过海。 论智力和学习,我们绝对不差。 我们输的只是表达。
我们不好意思,我们不敢,我们害怕别人嘲笑,我们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默默地接受别人对我们的错误看法。
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传递给大家的。
中国古人云:勿骄勿躁。
中国人应该挺身而出。 如果我们失去了批判精神,我们应该重新拾起它。 如果我们不敢面对权威,我们就应该面对它。 不敢表达,就大胆表达。
去六德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 APS、德福考试、申请大学,来德国后的生活有很多障碍。
当时我们也跪下来复习,参加德尔菲考试,申请大学,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生活。 但我想这就是结局了。
我们,以及即将来到德国的学子们,一定要更加勇敢,更加自信,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从我们自己做起,消除外人对祖国的偏见。
我们的祖国不能辜负! !
(欢迎在“留言”中说出你的想法,表达你的感受!)
本文由SID六德工作室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