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马绍信去世 揭秘林彪“四大金刚”:吴法宪李作鹏李作鹏

新闻资讯2024-04-30 08:59佚名

罗荣焕

这是怎么回事?

林彪的知己,活到晚年

说起林彪的得力助手,人们难免会想到他的“四大金刚”。

他们分别是吴法贤、黄永生、李作鹏、邱慧作。

他们四人跟着林彪来到了东北战场的雷州半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作鹏当然也不例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与林彪一起经历了跌宕起伏。

原本只有海军中将军衔的李作鹏,被林彪提拔,一路晋升为海军副司令。

1967年,他成为海军首脑。

李作鹏对林彪的好意极为感激,这是情理之中的。

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他总是紧跟在身后,坚决支持林先生的指示。

然而,辉煌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

“913”事件发生后,林彪坠毁身亡。

林彪

“四大金刚”也因为种种原因陆续陨落。

李作鹏被开除党籍,撤职,进监狱。

只不过他在监狱里服刑没多久,就因为生病被保外就医了。

之后,他得以在太原度过晚年。

从巅峰到谷底,想要拥有的一切都被拥有了,放不下的东西也失去了。

李作鹏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样不甘心阴沉,反而心胸开阔。

到了这个年纪,李作鹏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只想安稳下来,好好享受余生。

他每天六点起床,出去散步,然后回家吃早餐和看电视。

妻子虽然对此很不满意,但总是叮嘱他少露面,担心那些旧事会影响他现在的生活。

李作鹏觉得无所谓,已经很多年了,谁还认识他。

李作鹏

然而,在 1982 年的一次郊游中,他被认出了。

对方是一家建筑公司的女员工。

当时,她一见到李作鹏,就上前迎上去,问他姓什么。

李作鹏说,他姓张。

女员工闻言,坚持说:“你姓李,你是李司令。"

李作鹏吃了一惊,问她是怎么认出自己的。

女员工说,她在电影里见过他。

不仅如此,他们部队东北的很多人都认识李司令。

东北二字就像突然按下了开关,李作鹏仿佛沉浸在某种记忆中。

女工作人员知道他的处境,并没有对他另眼相看。

这种闲散的待遇,让李作鹏一家人逐渐放松下来,融入当地的日常生活。

当时,组织每月会给李作鹏350元的生活费。

此外,还有每年5万元的专项医疗补贴。

李作鹏对此心存感激。

他从不花光所有钱,住院时会选择普通病房。

而省下来的钱,李作鹏用它看报纸、看书,有时还看电影。

当然,涉及的领域主要是军事史、党史和传记。

而每当从中看到关于林彪的内容,李作鹏难免会“癫痫发作”。

有一次,他读到一本关于林彪的书,在香港出版,义愤填膺。

他告诉家人,这一切都是编造的。

这本书能骗人,却骗不了他,他最清楚林彪是什么样的人。

九十年代初,《世界末日》上映后,李作鹏也兴致勃勃地第一次走进电影院。

然而,当他看完之后演员马绍信去世,尤其是专注于刻画林彪的《辽神之战》,却是失望了。

就连他的心也很不平衡。

后来有人采访他,提到了林彪在《世界末日》中的表现。

李作鹏丝毫没有给脸,直言不讳地说:“假林彪!

短短三句话,在场的人一时间就饶有兴趣了。

于是,男人又问他,对剧中的罗荣焕有什么看法。

而李作鹏的回答还是一样:“假洛荣焕!

他甚至还补充道:“如果罗荣焕还活着,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过关。"

要知道,影片一经播出,林彪饰演的演员马少新就得到了一致好评。

大家都说他演的林先生演得非常好,细腻地展现了林先生“冷酷”的气质和爱思考的特质。

那么,李作鹏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呢?

他心中真正的林彪是什么样的?

独眼将军,勇杀敌

李作鹏和林彪的关系是在1936年的“康达”时期形成的。

当时,林彪29岁,是“康大”的校长。

李作鹏今年22岁,刚刚调到“康达”教官。

有人说,他们之所以走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既沉稳又好学。

再加上李作鹏出众的本事,林彪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株幼苗。

1914年,李作鹏出生于吉安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曾在一所私立学校学习了几年,被认为是红军中的文化人。

加上其致命的战斗风格。

这种兼具智慧和勇气的人才,最受首长的赞赏。

李作鹏16岁参军,18岁入党,进入军委二局担任周恩来的机要官。

要知道,这支部队是红军的无线电侦察机构,而且是相当秘密的。

凭借灵活的大脑,李鹏很快就学会了破译电报。

到长征开始时,他已晋升为科长。

我们知道,长征有许多敌人设下的陷阱。

另一方面,红军一次也没有陷入伏击。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第二局对敌人情报的截获和破译,这为毛主席如神用兵提供了依据。

李作鹏总是回忆起这段旅程,他总是颇为自豪。

红军到达陕北后,创办了自己的军校“康达”。

当时,足智多谋的李作鹏,立刻被调任为参训队队长。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领导者——林彪。

林彪性格孤僻,不善交际。

而李作鹏也是工作之余,只是埋头读书,少言寡语。

另外,两人都是年轻的军事干部。

大自然在许多方面都是一致的。

因此,抗战初期,林彪任命李作鹏为第115师侦察作战科科长。

1938年,林彪意外受伤中弹,退到后方休养。

李作鹏再次见到他已经七年了。

在此期间,李作鹏在血雨中磨砺了自己的才华。

为了将来成为林先生引以为傲的将军,他将铺平道路。

其实,李作鹏有个绰号叫“李瞎子”。

这个绰号来源于他的一只眼睛在抗日战争中受伤和失明的事实。

那是在1939年的梁山战役中。

胆大妄为的李作鹏率领小队掩护师部的转移。

最终,这群人成功地引诱了日本人,但也引来了几枚毒气弹。

战后,他的右眼基本上失明了。

不过,李作鹏对此并不后悔。

在他心里,他毫不犹豫地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更不用说一只眼睛了。

只不过,在这件事之后,李作鹏的演作风格变得更加沉稳了。

他凡事关注,然后行动,逐渐养成了英明将军的作风。

1945 年 8 月,临沂收复失地是他直接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行动。

经过26天的血战,李作鹏不负众望。

解放战争前夕,李作鹏随山东军区部队赶往东北,与林彪的死者团聚。

两人相识没多久,他立即被调任为东北野战军主力第六纵队副司令员。

在著名的辽神战役中,李作鹏率军殊死搏斗,没有撤退,将廖耀翔的军团阻挡在姚的棚屋一带。

后来,歼灭了2万多名敌人。

这场战斗,为围剿歼辽军十万精锐,奠定东北局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作鹏以东北战场闻名。

1949年,35岁的李作鹏成为四野军王牌军第43军司令员,开始了上将级司令员的指挥生涯。

那段时间,李作鹏的四十三军就像一根竹子。

从渡江大战一路南下,到广东,立功无数。

一时间,“独眼将军”的名号响彻全国。

然而,他的胜利之战是接下来的海南岛之战。

这是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

众所周知,海南岛战役可以说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当时,国民党军队在海南岛周围建立了坚不可摧的三维防御体系。

驻军10万人,4个航空集团,50艘舰艇,45架飞机。

而我军只有数万纯军和破木船。

显然,我方既缺乏岛屿作战经验,也缺乏现代武器。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突破敌人的海空封锁,就成了前所未有的难题。

令人惊讶的是,李作鹏、邓 华和韩宪初在二月份就成功登陆了该岛。

他们依靠2000多艘木帆船和一些机械帆船,以及他们前进的决心。

邓 华

等到风停了,李作鹏领着大家,用胳膊划着船,勇敢地爬上了小岛。

当浪潮来临时,每个人都在与之抗争。

在枪林弹雨之下,他们依旧无所畏惧,奋力拼搏。

岛上的敌军做梦也想不到,自诩坚不可摧的防线,竟然会被弱小的人民解放军瓦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作鹏被任命为第15军参谋长。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

然后,在林彪的培养下,他一路担任要职。

直到后来,林彪才误入歧途,也崩溃了。

出狱后,李作鹏看不起很多事情,却放不下以前的感情。

尽管他们走错了路,犯了错误,但他们为中国革命所立的功劳不应该被抹去。

他的诚意也源于对林彪、司爷、对自己的尊重。

所以,李作鹏对《大战》中林彪等人物的创作如此不满。

不满意的原因令人尴尬

李作鹏对《世界末日》的不满,并不是针对那些优秀的演员,而是针对剧中人物的偏差。

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直接参与者,对战友和领导充满感情,他自然会特别真诚。

其实,让李作鹏不满的主要是三件事。

首先,在辽神战役中,林彪在车站踱步,在决定进攻锦州时犹豫不决。

在李作鹏看来,这完全是对事实的歪曲。

当年,在打长春还是锦州的问题上,林彪确实动摇了。

当初,他满怀信心地直奔锦州,也向军委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们将全力以赴争取这场胜利。"

但后来,面对敌人的两支强援部队,林彪突然想在攻打锦州的部署完成后,以守军少、胜率高的回攻长春。

李作鹏是和林彪关系密切的人。

他当然知道,林彪的动摇绝不是优柔寡断,而是出于谨慎。

毕竟林先生的性格很细腻。

辽神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的第一场,对我军在东北乃至全国的成败都具有重要意义。

既然如此重担,背负着如此沉重包袱的林先生,又怎能不去想呢?

其次,锦州不仅驻守着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而且蒋介石还从东西两军围剿东冶。

在巨大的压力和高风险下,林彪自然要做出更加谨慎的决定。

他必须更全面地思考。

打锦州立足于大局战略,打长春才是保险取胜之道。

最终,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林彪决定攻打锦州。

只能说,林彪没有董事长那么大胆睿智。

这是一个有预算意识的行为,但它并不总是一个好游戏。

不过,就像在《世界末日》中一样,其实也有一些地方体现了林彪的果断。

例如,在塔山封锁中,在听取前线部队伤亡报告时。

林彪说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我不想要伤亡,我只想要塔山。

这与林先生的真实历史很接近。

在李作鹏的心中,他应该是一个冷静、果断、深思熟虑的领导者。

第二点,李作鹏对罗荣焕在电影中的角色太多感到不满。

当时,影片花了很大的篇幅来提升罗荣焕的地位和性格。

其实,罗荣焕的妻子晚年写了一本关于丈夫的书,特意请李作鹏发表意见。

李作鹏看完后,在书上写了一行字:

“罗帅是伟大的政治家,不是军事战略家,在东北战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战斗都是在林彪的指挥下进行的。”

说实话,虽然罗荣焕是东北野战军政委,和林彪同在一队。

罗荣焕

但他的性格一向谦虚低调,并不直接负责前线军事指挥。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骆荣焕没有能力。

事实上,他在四爷的口碑还不错。

正如李作鹏所说,“内向谦虚,不喜欢高光自己”。

而且,他心地善良,如同长辈一般,与林彪的军政事务相得益彰,是极好的默契伙伴。

1963年,罗荣焕病逝。

林彪听到这话,悲痛欲绝。

他拖着病恹恹的身躯,冒着寒风参加罗帅遗体的告别仪式,写下了“师友”这几个字。

由此可见,两人的友谊是深厚的。

罗荣焕

所以,现实中的罗荣焕,绝不会像电影里那样大摇大摆。

李作鹏也说:“罗荣焕不是那种人,他绝不会抬高自己,贬低林先生。如果罗荣焕还活着,这部电影肯定不会过关。

第三点,李作鹏觉得很不舒服,电影几乎没有提到像他这样“有问题”的指挥家。

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剧组在准备拍摄辽神战役时,确实遭遇了争议。

最后,剧组在咨询了相关领导后,试图如实描述。

俗话说,外行看到的是热闹的。

当时,公众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战争的整体影响上。

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末日》堪称一部还原历史的优秀作品。只不过,

李作鹏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自然对真实的人和事更有发言权。

再加上他的主观感受,做出这样的评价是不可避免的。

结论

2008年,在李作鹏去世的前一年,他收到了他能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之一。

也就是林彪女儿送来的林彪半身水晶雕像。

当时,看着林彪的后人,看着那闪闪发光的雕像,他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历史是公平的,是向前迈进的。

李作鹏等人早已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代价,他们为新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不容抹杀。

林彪可以说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有的荣耀和落魄都与此息息相关。

千帆过后,不变的还是对这位首领的尊敬,实在是让人尴尬。

引用

朱妍一、李作鹏“拉家套”[J].文史博览会,2009(09):46-47

夏飞, 孟雪松.开国中将李作鹏名誉扫地的一生[J].党史博彩(纪实),2017(01):33-37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