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东方的含蓄、典雅、隽永,如同身上的华人血脉

新闻资讯2024-04-26 11:01佚名

贝聿铭几乎是唯一为国人所熟悉的华人国际建筑设计大师。 2017年,贝聿铭庆祝了他的100岁生日。 他仿佛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存在。 在现代建筑史上,他被称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大师”。 他所坚持的现代主义风格与西方精致的现代美学和东方的个性化诗歌兼容。 2018年,我们向为世界建筑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致敬。

他有独特的文化身份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吴中名门望族贝氏。 他们来自浙江省兰溪市。 明代中叶,他们移居苏州,并在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中度过了一段时光。 童年时期,这段对东方园林的懵懂而深刻的记忆,对贝聿铭后来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方的精妙、优雅、永恒,正如他体内的中国血统一样,使他在西方建筑设计中名声大噪。 这群建筑师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

1935年,贝聿铭赴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学。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美国建筑师学会的奖项。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他在世界各个文化地区贡献了许多经典的现代作品。 他善于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融入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文化建筑不仅具有强烈的现代感,而且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并且与建筑所在的地域和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与族群、城市历史建立深厚的联系并展望未来。

创造现代建筑巅峰

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建筑界的一个特殊人物。 从国家美术馆东楼、肯尼迪图书馆到卢浮宫、美秀美术馆的翻修,贝聿铭的名字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建筑。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楼竣工,总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投资9500万美元。 该建筑位于华盛顿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周围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古迹。 场地特殊的梯形形状以及旁边国家广场和宾夕法尼亚大道的限制给设计带来了诸多挑战。 贝聿铭考虑到这些因素,在平面设计中用两个三角形对建筑功能进行了适当的划分。 通过轴线、小广场、中庭以及外部材料的精彩设计,不仅与老建筑的建筑风格和谐地融为一体,也与国家广场的宏伟规模相匹配。 解决了一系列复杂、困难的设计问题,使贝聿铭享誉建筑界,并荣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评价道:“这座建筑不仅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富有思想的一部分,也是公共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紧密联系的艺术象征。”

1988年,贝聿铭揭开了一座透明金字塔的神秘面纱,这座金字塔由793块从中国江苏运来的玻璃建成。 玻璃金字塔像一个透明的精灵一样矗立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 傲慢的法国人最终收回了原来的指责,称其为“一颗巨大的宝石飞进了卢浮宫庭院”,从而接受了贝聿铭及其建筑设计艺术。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部宽34米。 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组成。 总平面面积约千平方米。 塔体总重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95吨。 换句话说,支架的负载超过了其自身的重量。 因此,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现代艺术风格的杰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巴黎人现在愿意承认,进去就消失的埃菲尔铁塔,进去才出现的玻璃金字塔,“把过去和现在之间的时代精神缩小到最小”。距离。” 前者以强制的方式改写历史进程,而后者巧妙地将历史拖入现代。

一座令世人惊叹的新建筑向世人展示。 同年,贝聿铭荣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茨克奖。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于2008年成功开馆。贝聿铭表示,这座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座大型文化建筑。 裴老的目标是将旧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当今的文化,或者用他的话说,捕捉“伊斯兰建筑的精髓”。

卡塔尔国王请贝聿铭设计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居然同意为他建造一座占地45000平方米的人工岛,作为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馆址。 为了更好地展示伊斯兰建筑的精髓和文化内涵,91岁的贝聿铭在中东呆了几个月的时间,学习穆罕默德的理论,并亲自前往埃及、突尼斯等地收集思想。 他在寻找伊斯兰建筑精髓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 经过仔细研究,他开始明白,真正理想的伊斯兰建筑应该庄严古朴地矗立在沙漠中……最后,他在埃及开罗建造了伊本·图伦清真寺。 ,终于找到了自己理想的设计原型。 卡塔尔希望通过这座新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卡塔尔打造成中东的文化中心,该博物馆给全球艺术机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被视为新的国家标志。

传承家乡传统 走向现代

不断切割的中国血统,注定让贝聿铭在改革开放后重返中国,展现出他卓越的文化理解力和现代建筑创造力。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建筑设计留学,贝聿铭一直是中美关系的桥梁人物,多次受邀回国设计标志性建筑,包括1982年建成的香山饭店、 1982年香港中银大厦、1985年北京中国银行大厦、2006年新苏州博物馆、2009年中国驻华盛顿大使馆完成了文化寻根和重建。

东方和西方两个世界在贝聿铭中共存,两个世界同时需要他。 他从两个对立而又互补的世界中汲取了精华:中国给了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根植于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而中国给了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根植于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中国给了他儒家的洞察力、根深蒂固的平衡感以及植根于传统的贵族特有的权威; 而另一方面,美国使他能够从过去吸取教训。 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派的代言人。

1978年,副总理古牧邀请贝聿铭来华,希望他就城市规划建设和紫禁城旁城市中心区的建筑设计提供咨询。 他建议不要在紫禁城附近建造高楼,以保护紫禁城金色琉璃瓦屋顶上的开阔视野。 北京西北郊的香山给人一种辽阔的森林原野之感,是远离城市喧嚣的另一个世界。 在裴氏眼中,这片皇家园林遗址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就像一幅古老的画作。 他不再犹豫:“就建在这里吧。”

象山宾馆成为改革开放时期刚刚面向世界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的指路明灯。 如何理解“继承传统”与“走向现代”,如何理解保持本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全球化,贝聿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由此,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掀起了一场关于“中新”之路的大讨论。 这种讨论一直持续至今,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分别于1989年和2001年落成的香港中银大厦和北京中银大厦,可以看作是贝聿铭对先辈特别是父亲的回馈。 贝聿铭后来说,中国银行的设计是一种义务,是他对中国和他父亲履行的义务。 “我的父亲属于当代中国第一代银行家,一生致力于银行业。在他那个时代,人们用算盘,而现在人们用计算机。一个世纪的变化和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想象一下。它很难通过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性,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中国银行项目做到了。

贝聿铭一生获得众多奖项和社会荣誉: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金奖、1989年日本天皇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6年里根总统自由勋章……。 贝聿铭所见证的世纪之交东西方的交流与碰撞,牵涉到每一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 中国人民不仅要迎接改革开放后文化和制度的深刻变革和多元化,还要面对传统世界观和价值观前所未有的裂变和崩溃。 我们应该放弃什么,又应该坚持什么? 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重建文化宽容和信心? 贝聿铭的创作是最重要的文化标本。

为弘扬中华文化,表彰中华文化精英,中华文化促进会和凤凰卫视自2009年起每年评选“中华文化人物”,奖励对象为海内外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 、文学艺术创作、文化活动和文化产业推广。 今年迄今已有百余位海内外优秀文化人物获得表彰,成为全球华人文化圈的年度盛典和精神标杆。

今年,专门推出“改革开放40年建筑文化人物致敬活动”,表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建筑文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建筑师。 让我们向改革开放40周年致敬,向建筑大师致敬!

今晚,在成都洛带博客小镇,十位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文化人物将受到海内外中华文化精英的热情邀请和文化赞誉。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