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产生会计是什么样的呢?

新闻资讯2024-02-05 10:59佚名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资源和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 和评价作为一项管理活动。 一切会计活动都体现在对数据和信息的一定影响,并且各自构成了一个有序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生成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会计数据处理一直都是以算盘为代表的手工工具辅助的。 这种手工处理方式虽然适应性好,但会计人员劳动强度高,业务处理速度慢。 工作效率较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会计方法也日益丰富。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经营的发展,会计提供的经济信息的需求不仅在数量上显着增加,而且在时间和质量上也显着增加。 更高的要求。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会计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 客观上,存在对手工会计处理形式进行改革的需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可以部分代替人脑工作的现代数据处理设备得到迅速发展。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问世,实现了20世纪划时代的变革。 此后,计算机迅速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医学、教育、经济等领域。 计算机自动、高速地进行大量计算和数据处理的能力,使其成为需要大规模数据处理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采用计算机计算员工工资,开创了利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数据处理的新时代,引发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变革,会计电算化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计算机软硬件性能进一步提高会计电算化就业前景,可操作性不断增强,为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以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化数据处理的优势。 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专业会计软件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不断完善和成熟,会计电算化体系逐步形成。

在我国,计算机在会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起步较晚。 1979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大型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成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里程碑。 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与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会计计算机问题研讨会”和成本应用。” 首次正式提出“电子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问题,引入“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2、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一、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被一些工业化国家应用于会计领域。 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首次在计算机上计算员工工资,从而引发了会计处理技术的变革。 最初的处理内容仅限于工资计算、库存物料收发核算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重复次数高的经济业务。 它以模拟人工记账代替了部分体力劳动,提高了这些劳动密集型工作的效率。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人们利用电子计算机全面处理会计数据,系统地提供经济分析和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手工记账系统被计算机信息系统所取代。 这一时期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是电子计算机完成了手工记账系统几乎所有的任务,打破了手工方式下的一些常规结构,更加注重数据的综合处理,加强内部管理。 这一时期开发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可以为基层和中层管理提供信息,但各种功能尚未共享。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形成了利用电子计算机的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全面采用电子计算机,各功能系统可以共享计算机上存储的整个企业生产经营结果的数据库。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已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企业、公司的最高决策层也利用计算机系统提供的信息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0世纪80年代,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微型计算机大量涌现,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家庭。 信息革命逐渐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核心内容。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微型计算机不仅受到了大中型企业的欢迎,也受到了小型企业的欢迎。 促使各部门使用小型机、微型机。 通信线路互连形成计算机网络,提高了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取代了大型电子计算机。 1987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3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以“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为中心议题,成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广泛普及的重要标志。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在国际上也表现出广泛的普及。 美国在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发展阶段,始终处于国际最高水平。 会计软件在美国的应用也很流行。 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市场上流通的商业会计软件有300-400种。 会计软件产业已成为美国计算机软件产业的重要分支。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情况

我国会计电算化始于1979年,其主要标志是1979年财政部支持并参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 1981年8月,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协会的支持下,在长春召开了“电子计算机用于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研讨会”。 里程碑,在这次会议上提出将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统称为“会计电算化”。 此后,随着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在全国各领域的应用、推广和普及,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也迅速发展。 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发展缓慢阶段(1983年以前)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少数企事业单位的个人会计服务电算化。 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会计领域范围非常狭窄,涉及的业务也非常单一。 最常见的是工资会计电算化。 现阶段,由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计算机硬件相对昂贵、软件国产化不理想等原因,会计电算化并未受到高度重视。 因此,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相对缓慢。

(二)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掀起了计算机应用热潮,微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但由于电子计算机应用经验不足、理论准备和人才培养不足、管理水平不够,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

这一阶段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大部分会计软件开发项目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就仓促上马,不少单位先买电脑再决定启动哪些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如何一步步实施会计软件。步。 电脑化; 有些单位买电脑是为了炫耀,比如先进、升级。 二是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封闭、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三是会计软件的开发多为专用、定点开发,对通用会计软件的开发研究不足。 会计软件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其商业化受到很大限制。 四是会计电算化管理滞后于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 全国只有少数地方财政部门开展了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工作,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会计电算化管理,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大部分地区也已开始开展管理工作。 五是培养会计、计算机双通人才。 1984年起,各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 六是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 许多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织了专门团队对会计电算化理论进行研究。 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准备组织理论研究。

(三)普及完善阶段(1987年至今)

这一阶段,专注于会计软件开发和运营的专业公司纷纷出现,业务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限制,会计电算化的演变呈现多态性。 可以说,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演变过程是:从单项数据处理到计算机综合应用和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过程; 从并行计算机处理和手工操作发展到摆脱手工账本,依靠计算机独立完成记账、记账、报销等任务的过程; 企业内部利用计算机处理内部会计信息,利用计算机汇总和报送会计报表,为国家宏观经济提供可靠会计信息的过程; 从最初利用原始会计信息的软件开发方法,发展到利用现代软件工程方法开发会计软件的过程; 从单一家族开发会计软件到设立专门机构、集中专业人才、开发通用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过程。

这一发展阶段有以下主要标志:一是会计软件的发展朝着通用化、标准化、专业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 二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管理,许多地区和部门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和会计软件开发标准。 第三,急于求成的心态逐渐被克服,失败和成功的经历给人们以启发。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软件从会计向管理发展

1996年,第二次全国会计电算化会议提出了财务会计软件从会计向管理发展的口号,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中心。 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信息是最受欢迎、规模最大的信息系统,其“触角”延伸至其他各个子系统。

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的处理中心,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管理会计软件所依赖的信息主要来自于会计系统。 正因为如此,开发管理会计软件的第一步就是整合现有的会计软件,如销售核算、薪酬核算、转型成本、销售管理、薪酬人事管理等财务管理软件,并加强连接和数据系统之间。 共享。 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应用于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或者说主要应用于财务会计。 功能强大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包括分析、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责任评价等功能,并延伸至管理会计。 会计信息系统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系统进行有机集成,而且这种集成应该是紧密的而不是松散的,系统之间的数据应该充分共享和交换。 会计信息系统不能仅仅包含会计信息并独立存在,而应从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入手,包含市场、生产等管理信息,建立“大财务信息系统”,逐步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大财务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和发展,以及会计业务量的增加、业务类型的多样化以及对会计信息分析和研究的深入,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难以完成。会计工作采用单一的计算机处理方法。 。 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也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这些既促进了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也给现有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发展造成了障碍。 为此,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话题,那就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必然向网络金融的方向发展。 所谓网络金融,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Web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以实现高水平的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目标,支持企业发展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电子商务,最终实现管理信息化。 。

互联网的发展对企业会计环境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就广域环境而言,一方面,国际互联网使企业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交换和共享信息; 另一方面,()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使企业走出了封闭的“局域网”系统,实现了公司内部信息对外界的实时开放。会计信息系统为会计信息系统提供最大限度的综合信息支持,由于它是植根于一系列技术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它以网络连接的方式重组企业管理系统,从而将会计所需的各种数据一方面,技术使企业能够实时报告所发生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也可以实时获取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以便做出有效的决策。

(三)会计信息报告向实时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网络化、智能化的实现,将有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为各类信息用户实时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快速了解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有利于单位管理者审时度势、抓住机遇、把握未来。 研究如何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建立完整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和管理水平,是会计电算化的根本任务。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必然会渗透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中。管理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 在应用中形成“管理式”、“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有机结合,形成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互联网使会计电算化向综合应用和高级管理方向发展。

(四)会计软件从“手工”向“智能化”发展

①操作过程智能化。 凭证输入过程中存在很多智能化问题。 例如,当用户选择现金收据凭证时,借方账户自动显示现金,或者当借方账户输入“现金”时,凭证类型自动显示“现金收据”。 例如,借方已录入“材料采购”科目,则借方通常也有“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且已根据税率自动计算金额行业的规模和“物资采购”的金额。 这种智能化的工作还有很多,目前的会计软件还很完善。

②智能业务分析。 业务分析的前提是业务分类。 会计学有数十个一级科目和数百个细目科目。 目的之一是为了分析。 根据经验,现在的会计软件一般会增加“部门”、“项目”、“客户”等几个类别,以方便分析。 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国际上流行。 所谓业务流程重组,是指除了传统的流程​​外,会计业务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多次重组。 这就要求:一方面,将业务重组(分类)的权限交给用户,而不是由软件开发商限制; 另一方面,要解决商标重复的问题。 所谓标记的多重性,是指当一项业务或会计账目需要多次重组(分类)时,可以给予多个不同的标记。

③智能决策支持。 即用计算机语言表达人类的知识、经验、创造性思维、直觉判断等能力,模拟人脑进行决策。 智能决策支持主要解决非程序决策和半程序决策中常规方法无法处理的问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