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同学生在暑期培训班教室。曾世阳 摄
八月的北京,异常炎热。 今年暑期是自今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管理以来的首次。 治理的有效性如何?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发现,情况并不乐观。 在国家大力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背景下,暑期班“超额授课”、“超前授课”等问题仍难以“禁止”。 为何屡禁不止? 请看记者的调查。
备战“初升初中”,15天辅导费用近万元
在西城区的一家培训机构,五年级的学生军军是这样度过暑假的:每天早上8点30分,妈妈送他去培训机构,他在那里上两个半小时的数学课。早上在教室吃外卖。 ,下午上中文课和英语课,5:30下课回家,晚饭后上英语网课和钢琴课。 毕竟,军军每天要在培训机构度过9个小时。 “学完这门课,你可以休息几天,做一下学校作业,然后就要参加新一轮的培训班。” 俊俊告诉记者,自从进入四年级以来,他的暑假就没有停止过,同学们也在补课,准备一年后的“小学升初中”考试。
作为家长,记者咨询了培训机构工作人员了解到,君君参加的“勤思”培训班暑假期间一共开了三期,每期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科目。 。 “来培训的孩子,三门课都学完了,一整天都有,中午还有外卖,家长不用接送。” 工作人员多次告诉记者,开学已进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入了“小学升初中”的“准备”阶段,所以这个暑假是最后一次“弯道超车”的机会,而且每个培训班都几乎爆满。
临近午休时间,前台的桌子上逐渐摆满了家长为孩子订的外卖,不少家长亲自前来送餐。 67岁的刘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她的孙女开学即将进入小学六年级。 她的暑期辅导时间和君君一样,每天上午8点30分开始上课,下午5点30分结束。 刘女士认为外卖不够干净卫生,每天顶着烈日坚持给孙女送午饭,每天还要往返于家和培训机构之间3次。
培训课程费用昂贵。 据刘女士介绍,孙女15天的数学课学费为3800元,语文、英语课的学费为2600元。 算上来回交通费,半个月的学费就接近1万元。
校际教育质量的差异短期内难以消除。 竞争高等教育的压力无处不在。 “别人的孩子”成为很多家长教育自己孩子的参考。 “不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感在不经意间“感染”到了每个人。 有一个孩子。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用暑假补课时,刚满12岁的君君回答:“我的同学都在补课,如果我不补课,我就不会能上好初中,更别说上好高中了。”
分班考试屡屡导致“超出教学大纲、走在曲线前列”
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培训机构的暑期课程开设情况,记者下载了某机构的官方APP。 根据APP课程安排,除了高中一年级课程外,该机构还开设了“新高中第一”课程,但点击进入相关页面后并没有详细的课程介绍。
“新一年级”课程到底教授什么内容,与一年级课程有何不同? 当记者以一名初三毕业生家长的身份咨询该APP在线客服时,对方表示,高一课程是针对高一年级的学生,而“新高先行”课程是针对刚刚结束中考,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 教学目标 帮助初中毕业生提前适应高中教育。 但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具体课程内容时,在线客服却不再接听,并要求记者留下手机号码,并表示会有相应的老师在电话中提供详细指导。
记者很快就接到了“黄老师”的电话。 据黄老师介绍,培训机构为高中全部9个科目设立了“新高一”补习班。 教学内容以高中知识点为主,提前向初中毕业生讲授新学期知识,帮助学生“赢在起跑线”。 根据该机构的课程安排高中暑假补习班,这次“翻新”的“超前教学”课程涵盖了从“新一年级”到“新高中”的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 记者还查阅了几家知名培训机构的官方网站,发现“超前教学”暑期课程比比皆是:有机构为小学开设了“新初中一年级物理方向科学创新预科班”毕业生,教学内容为初中物理课程。 知识点; 一些机构在《新高一》课程介绍中直接表示“帮助预习新学期知识,紧跟新课程方向,优化学习方法,将学习与心理全面对接”。帮助学生适应新课程、引领新学期。” ”。
尽管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坚决纠正‘过分’的现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培训时出现的“计划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着力解决中小学课外负担过重的问题但学校对优质生源的需求,使得各大培训机构以各种名义进行非法培训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在分班考试、成绩排名、成绩录取面前,为了为了让孩子们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准备考试,并在考试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超标、超前”的暑期培训课程,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超凡脱俗”。父母。 “苦药”。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真正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提前教”,而是“提前教多久”、“提前教多少”。
参加培训并享受福利。 家长们都承认,这些钱花得值。
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显示,小学总体校外培训(参加学科辅导或兴趣拓展培训)参与率而我国中学生为48.3%,全国校外培训产业总体规模已达4900亿元以上。
家住北京的廖女士最近为儿子报了一个为期9天的培训班,花了她近一个月的工资,但她告诉记者:这些钱花得值。
7月初,廖女士收到培训机构发来的全国智能科技大赛电子海报,海报上写着:“如果在比赛中获奖,将会获得相应的证书,获得证书的高中生可以提供多种名校自主招生机会,以及相应的自主招生加分;小学生、初中生获奖后可丰富简历内容,在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 ”
廖女士看完后立刻被吸引了:她的儿子小迪正在上小学五年级,面临着“从小学到初中”的竞争。 但小迪从未接触过智能科技领域,在全国大赛中获奖的可能性并不高。 正当廖女士犹豫是否要给儿子报名比赛时,吴老师发来了“温馨提醒”:比赛主办方为比赛提供了为期9天的暑期赛前训练,并保证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参加培训即可通过。 预赛、半决赛,进入全国总决赛。
吴老师还透露,决赛设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分别为15%、35%、50%。 即全国总决赛参赛者的胜率是100%。 也就是说,小迪只要付费参加这9天的赛前训练,就能获得国家级奖项。
为什么培训机构对大赛如此了解? 为什么组织有权报名参加赛前培训班? 为什么组织愿意告知廖女士赛前训练班的事情?
吴老师解答了廖女士的疑惑。 原来,这家培训机构是本次大赛的协办单位,参与夏季赛前培训班的招募。 预赛开始前,组织有选择地向部分学生家长通报了比赛及相关培训课程的情况,鼓励家长积极为孩子报名,并暗示家长不要向外界传播培训课程的信息。 吴老师没有透露该组织通知的范围,但廖女士在与其他学生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只有部分课程难度较高的奥数班学生得到了通知,才有资格报名参加预赛。培训班。
与其他学生需要经过两轮地区初赛和复赛选拔才能进入全国总决赛的情况相比,该培训机构的学生只需达到机构内部规定的选拔标准即可报名暑期项目赛前训练班并进入全国总决赛。 决赛。 全国总决赛的选拔权本应由竞赛评审委员会掌握,但培训机构却可以凭借协办单位的身份直接“输送”入围选手,让院校学生享受到校外学生无法享受到的巨大“福利”得到。 难怪培训机构尽管受到限制,热度依然不减。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规范》,其中在《维护学生平等入学权利》中明确提出,要求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等级考试、获奖证书作为评判依据”。学生入学或继续教育的基础。” 四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还明确提出,“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成果与中小学招生挂钩的行为”。 但随着择校热度不断提升,各类比赛中的排名和证书依然是升学的“敲门砖”。 各种变相选拔从未停止过,相关的暑期培训课程也受到家长的追捧。
“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任务依然艰巨,校外培训热潮尚未真正消退。”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卢玉刚今年5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专项治理工作已进入部门联合集中整治阶段,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进一步改善课后服务,推动完善配套改革,加快形成长效机制,坚持通过系统治理标本兼治。